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家庭廚房”應在監管下發展
據媒體報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近日在談到“家庭廚房外賣”時說,家庭廚房沒有法律界定,不支持這種網絡訂餐方式,如果經營行為以后納入國家法規,在監管的范圍之內,可以發展。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興起,“家庭廚房”或“私房菜”等餐飲服務異軍突起,為一些年輕人所青睞。從“法無禁止即可為”的角度看,沒有法律界定不代表人們不能從事“家庭廚房”經營活動,但從維護食品安全出發,監管部門不支持“家庭廚房”有一定道理。畢竟,不能因為搭上了“互聯網+”的順風車,“家庭廚房”經營模式就能逃避監管。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在我國境內從事食品生產和加工,食品銷售和餐飲服務等,均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確保食品安全。“互聯網+”模式下的“家庭廚房”不是僅僅為自己家庭成員提供餐飲,而是向不特定公眾提供網絡訂餐服務的經營活動。“家庭廚房”只是將食品加工地點從傳統的商鋪變換為家庭作坊,但本質上依然是賺取利潤的經營行為。由此,“家庭廚房”不能因為冠上了“家庭”名號就能游離于監管之外,逃避應有的法律責任。
相對于借助商鋪從事餐飲服務的酒店、飯館等,“家庭廚房”藏身社區,比較隱蔽,以致監管的力量不能有效觸及,難以形成全覆蓋式監督。自我標榜為安全、綠色、美味、私人訂制的“家庭廚房”有可能名不副實,甚至野蠻生長。因此,對于這一新興的餐飲服務模式,在監管力度上理當更強,至少應該與傳統餐飲服務一視同仁,不應該有任何疏漏和放縱。
當然,我們還應認識到,借助“互聯網+”的“家庭廚房”與網絡約租車、美食團購一樣,屬于能夠盤活現有資源的新型經濟形態,應該受到善待而非扼殺。監管部門“不支持”的表態不代表反對“家庭廚房”。尤其是,根據現有法律法規,將其納入監管范圍沒有任何障礙。那么,對于“家庭廚房”就應區別對待。符合餐飲行業標準的,要求并引導經營者辦理相關手續,如法律并未禁止將家庭作坊作為餐飲加工生產地點,只要其他條件符合要求,就應準許其繼續經營“家庭廚房”。而對于從業人員、生產設施、作業環境條件等達不到要求的,就要予以制止和取締。
總之,互聯網只是提升餐飲經營者競爭力、便利消費者訂餐的工具。不能因為披上了“互聯網+”的外衣,“家庭廚房”就可以進入監管盲區。只有本著對食品安全負責的態度,在激發創新活力的基礎上對“家庭廚房”進行契合互聯網生態的監管,才能讓真正安全、美味的“家庭廚房”行穩致遠。
(史奉楚)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家庭廚房 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