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會議 會議
湖北省政協月度協商會聚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打破藩籬從均等基本公共服務開始
背景:
“75.8%的農民工不愿‘農轉非’,你怎么看?”“如何解決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在一定階段將加劇基本公共服務供需矛盾?”“戶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阻力來自哪些因素?”……日前,一則《誠邀網友共議戶籍制度改革》的網絡熱帖,得到眾多網友的呼應。對于調查表設置的四大類問題,16個小問題,截至6月21日湖北省政協月度協商座談會召開時,有近3萬人次關注、投票。這也是湖北省政協在第四次月度協商會將協商民主平臺延伸到互聯網,加強與社會民眾協商互動的初步探索嘗試。
為何戶籍制度改革調查能引起網友廣泛關注?省政協主席張昌爾認為:“戶籍制度改革不是簡單的戶口遷移,核心是改革附著在戶口上的城鄉二元結構和資源利益分配,關鍵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做好了,農民才算真正享受同城化待遇。”
然而,推進城鄉一體化并不如想象中順利。協商會前,省政協主席張昌爾、副主席劉善橋帶隊調研了解到,由于城鄉“二元化”壁壘未完全打破,農民面臨進退兩難的抉擇。湖北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存在“推不動”、“進不來”、“不愿來”和“留不住”等問題。
南漳縣是湖北省推進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較好的地區,縣政府從“購房、投資經商、流動人口、社保時間”制定了“四個零門檻”,鼓勵農村人口到小城鎮落戶。“一年多過去,政策的‘磁鐵’效益并未顯現,戶籍人口增長依然緩慢。”南漳縣政協副主席陳明遠表示,提供“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證明是第一道門檻,社區接收證明是第二道門檻,進城落戶門檻多制約著農民進城落戶的腳步。
“戶籍制度改革后,農民和非農作為隱形標簽依然存在。”湖北省致公黨成員王時暉說,湖北雖將農村、城鎮人口性質統稱為“居民”,而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就業、低保、招生、損害賠償等大政策沒有同步跟進,相關部門在實際操作中依然要區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戶口。
“對于農民而言,他寧愿以農民身份來享受之前土地置換補償、農村中考加分、土地承包等‘獨有’利益。”王時暉認為。
問題倒逼思考。會上,委員們紛紛圍繞如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獻計獻策。
“取消按身份進行利益分配的隱性‘二元制’政策,實行統一政策。”王時暉提出,解除農業轉移人口對土地的依賴,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承包權流轉平臺建設,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評估機制,促進土地流轉,使土地升值,保障農民的利益。
“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成本約13萬元,以此估算,每年轉移100萬人約需1300億元,這是一筆龐大的開支。”省政協常委、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劉安民建議,各地政府及財政部門應加大省級統籌力度和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應創新財政投入機制,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等,解決好投入不足的問題。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城鄉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石智雷認為,戶籍制度改革應從上往下加壓,加大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力度,打破現有利益格局。
“要抓住勞動力轉移契機,撐起湖北發展新的黃金20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城鄉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石智雷說,每年將有100萬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戶口人員進城落戶,這對湖北來說正是一個新的機遇。
“武漢是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圍繞戶籍制度改革,武漢市目前正在推進建立積分落戶制度。”省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常務副主席李傳德認為:應增加居民證含金量,持有享受與武漢市戶籍人員同等公共服務,減少戶口的福利功能,在市民待遇認定中不以戶口作為前置條件;準確把握人口現狀的存量和增量,做到“三寬三嚴”,比“北上廣深”稍寬、比其他城市稍嚴,三環線以外稍寬、三環線以內稍嚴,高素質人口稍寬,一般人口稍嚴。
副省長曾欣對省政協月度協商的方式給予肯定:“今天政府部門來了6家,我認為這不夠,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都來聽聽。”他表示,政府部門將認真聽取吸納協商會意見建議,強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確保“十三五”期間每年轉移100萬農業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到城鎮落戶,完成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年提升1.5%的硬任務。(記者 毛麗萍 見習記者 焦陽)
編輯:薛鑫
關鍵詞:湖北省政協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基本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