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不要期待藝術市場還會瘋漲
上海市政協文史委、上海圖書館和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前不久在滬主辦了“2016上海文化與收藏論壇”,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輔仁大學教授周功鑫,收藏家林明哲,許禮平,鄭好以及祝君波等先后做了發言。
周功鑫(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輔仁大學教授):到博物館學習的時候要有系統,系統要非常清晰,文脈要清晰,結構要清晰,而且還要長期地學習。大陸有4692所博物館,其中私立就有1110所。博物館學習有幾種,第一個就是展覽,每個人到博物館都看展覽。一般人看展覽的時候看完了文物,走完了展覽室,如何形成了認知的脈絡那就是挑戰。也就是說這個策展人已經想到了,這是我的觀眾我要給他的是什么東西。我的東西給他之后會建構他的知識,這才是重點。所以我們做展覽,一定要想到我們傳遞的信息是什么,怎么樣借著各種方式,加上實物把它系統地介紹出來。
林明哲(收藏家、臺灣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中國的藝術產業快速發展已達全球第二三大規模,中國現當代藝術已慢慢讓國際社會接受,全國都積極興建或擴充公私立美術博物館,更需要大量的優秀藝術品。經濟帶動藝術區域發展,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由佛羅倫薩、威尼斯等藝術之都,到19世紀移到印象派的法國巴黎,20世紀又隨著美國國力富強,美國新當代藝術興起而轉移到紐約,21世紀是屬于亞洲,中國經濟與藝術崛起已是個必然趨勢。全世界畫壇中,中國藝術創作人才數量第一,所以未來會有更多優秀杰出的藝術家在國際出名,吸引更多的藝術投資機構進入推廣中國藝術的行列,而且中國藝術項目發展種類繁多,水墨、油畫、雕塑裝置、多媒體,傳統、現在、當代因為種類豐富多元,而且有全球最大的市場才會更有發展。中國現在有最好的收藏投資機會。西洋美術由二戰后發展迄今,已不再有重要的、影響全球的新的美術運動及藝術家族群,在全世界都有重要地位的藝術家也已漸稀少。
中國現當代藝術發展起步較晚,少數藝術家從西方角度看中國當代藝術,此外,尚有許多已具條件,但未被充分反映,太多優秀的藝術家等待你發現他們未來價值。
現在市場還處于恐慌時期、調整期(商業名詞)清理庫存,正是進入藝術市場最好的機會。未來中國許多有財富的企業家會投入更多資金買藝術品,它不僅比個人財富,也代表品位、社會地位,更有助于企業形象,有助于稅務規劃,也是最好的理財方式之一。聰明的富豪可以擁有50件、100件張大千或齊白石畫作,不會擁有50部、100部勞斯萊斯轎車,好的藝術品會增值,民生消費品會折舊。
祝君波(上海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藝術品的價格是無限增大的嗎?1956年-1990年,中國的藝術品被體制、機制人為地低估,這是一種價格扭曲。1970年代朵云軒零售齊白石、吳昌碩作品是幾百元一幅,弘一法師的作品幾十元一幅。后來的超常規、跨越式增長是一種恢復性增長,不具有典型性和持續性。
我們的投資家要認識到這一點。1、不要期待還會瘋漲。未來中國的藝術品還會上漲,可能像歐美市場那樣年增加10%~25%。2、不是短期投資,而轉向中長期投資。3、要從文化和投資雙重價值上認識其對自己的收益。文化以及對社會的貢獻是無價的。
我們的藝術家也要認識到這一點。我認為藝術家普遍處于不客觀的狀態。現在在世藝術家的作品,普遍賣得相當貴。已故藝術家作品價格是客觀的,很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是主觀的,受到體制、位置、炒作、個人情感、攀比的影響。藝術家心態要端正、要放緩節奏,不要急功近利。從歷史上看,真正好的藝術家和藝術品價位都是過去時,不是進行時。看看齊白石、李可染、張大千當時的價格,就會明白。這次嘉德拍賣,李可染的《萬山紅遍》超過1.8億元人民幣。1960年代作者賣給榮寶齋80元人民幣,2000年榮寶齋拍賣501萬,現在1.8億。這都是李可染的身后事。總之,畫家在世的時間很短,他的作品被我們收藏和投資的年份非常長,要留給人們投資空間,不能在世時就天價。價格必須主觀和客觀統一。
編輯:陳佳
關鍵詞:不要期待 藝術市場 還會瘋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