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武漢市政協建言推進職工素質提升助力大武漢復興
培育造就更多的“大城工匠”
“職工是創新改革發展的具體實踐者,是經濟建設的主力軍。”6月15日,武漢市政協召開界別協商會議,圍繞推進“職工素質提升工程”助力大武漢復興建言施策。
一座城市,“既要看顏值,又要看氣質”。“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使武漢成為引領中部改革開放創新的“高顏值”。然而,如何做到內外兼修?
近年來,武漢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有關精神,制定《武漢市百萬職工技能素質提升活動計劃》,對健全職業技能培訓政策體系,打造職工素質提升平臺,組織技術培訓和技能比賽,倡導職工創新創造等作出安排,促進了職工技能素質提升。
“目前,武漢市仍存在職工技能人才總量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高技能、創新型‘藍領大軍’、‘大城工匠’稀缺,高素質職工培養政策支持不夠、培訓市場不規范等問題。”市政協總工會界別在調研中了解到,武漢現有職工340萬人,技術工人100萬左右,占比約為34%,而發達國家技工占比超過80%;武漢市技術工人高級工以上,中級工、初級工占技能工人的比例分別10%、40%、50%,與發達國家一般高級技工占35%、中級工占50%、初級工占15%的結構相差甚遠。
“做好頂層設計,將職工素質提升工程作為市委、市政府的長遠戰略,納入市級綜合性發展規劃或制訂專項規劃,同時納入黨政績效目標考核范疇。”市政協常委、總工會界別召集人胡朝暉建議。
“藍領人群是企業中與經營者、專業科研人員并列的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軍,武漢市藍領隊伍的現狀還滿足不了企業發展,培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藍領大軍迫在眉睫。”市政協委員向振新認為,要加大職前教育力度,做強做實職業教育;加大崗位培訓力度,提升藍領大軍的技能水平;加大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教育力度,全面提高職工素質。向振新還提出,要積極培養武漢的藍領文化和工匠文化,在企業和廣大職工中努力培養他們對工作一絲不茍,對產品精益求精,從產品制造中尋求利益和樂趣的精神,與“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城市精神高度融合。
“造就大城工匠,是實現《武漢制造2025行動綱要》提出的將武漢市全面建成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為我國邁入制造業強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重要舉措。”市政協常委、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王長城提出補好工匠短板。
王長城認為,首先要對目前符合工匠條件的有多少、分布在哪些行業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準確把握武漢未來發展迫切需要的工匠類型、規模、結構、層次,確立明確的工匠需求方向;再次,要對現有工匠對未來產業的適應狀況、工匠缺口及分布進行全方位的分析,明確工匠短板;最后要確立通過培養、引進等方式補充工匠短板的途徑和具體政策。
“應激發廣大職工創新才智和創造潛能,促進職工立足崗位技能創新。”市政協委員、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政協委員聯絡委主任李復鳴建議,政府要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指導與服務,努力提高企業和個人創造管理保護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為自主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鼓勵研發創新,頒布實施《知識產權管理辦法》,開展各種業務技能比武,讓各級人才練業務、比業務,不斷提高業務技能,培育造就更多的“大城工匠”。
出席會議的副市長邵為民表示,實施“職工素質提升工程”,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是武漢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全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打造經濟、城市、民生“三個升級版”,深化供給側改革的現實需要。他要求相關部門認真梳理和研究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積極采納落實。
“實施職工素質提升工程,功在當代、惠及長遠。”市政協主席胡曙光提出,市政協將以此次界別協商活動為起點,繼續關注職工素質提升工程推進情況,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通過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提出合理的、操作性強的意見與建議。(記者 毛麗萍 見習記者 焦陽)
編輯:薛鑫
關鍵詞:武漢市政協 職工素質提升 大武漢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