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網絡表情入教材別大驚小怪
這段時間有關教材修訂的事爭議不斷,人教版的語言教材被質疑洋人洋名洋故事用得太多,語文版教材則被指撤換《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和《南京大屠殺》,一時又是喝倒彩聲四起。新華社記者近日探訪各版語文教材的修訂,語文版中學課本里將《洲際導彈自述》改為《網絡表情符號》,引入網絡語言、網絡表達方式,又讓大家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受到沖擊、語言文字的純潔性受到威脅。
其實人教版固然有一些洋人洋名洋故事,但比例并不高,大量的還是中國的故事、中國作家的作品、中國文化的經典。而語文版教材換上的《智取生辰綱》跟《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樣都是水滸傳里的經典,只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過于暴力了;《南京大屠殺》被換成《死里逃生》,同樣描述的是那場戰爭的殘酷。這種改變無礙對經典和歷史的繼承。而《網絡表情符號》的入選,更多地是為了引入互聯網的生活場景,無意于挑戰語言文字本身的地位。
語文教材之所以倍受爭議,就在于它承擔了很多功能,但更多的原因還是眾口難調,堅守傳統的,希望多一些古詩古文,面向未來的又希望多幾篇關于科學的;古文多了說晦澀,古文少了又說背棄傳統,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版本的語文教材。選與不選不代表作品本身不優秀,只是適合和不適合,需要和不需要的問題。
不忘經典,別輕易地舍棄那些經典名篇固然重要,但與時俱進同樣重要。很難想象一個信息時代里,中學教材卻對網絡世界里發生的事無所涉及。拿這次進入語文版教材的《網絡表情符號》來說,不管你承不承認,網絡表情符號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視而不見并不是理性的態度,動不動貶低斥責更不是負責任的做法。
吸取那些積極正面,樂觀向上的元素,去掉不合適的內容,網絡表情符號一定能散發出獨特的文化魅力。網絡文化同樣也是文化本身的一種演進方式。起源于宋代的說書,在當時難登大雅之堂,但幾百年后卻催生出了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樣的精品。正是不斷有新的元素加入,才會有語言文字不斷地發展。元素在變,但精神的內核不變,我們要傳遞給學生的價值觀也不會變。
我們不應該將語文教材當成一個套,更不應該將教育限在教材的套子里。教材再厚能容納的內容都是有限的,都不足以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可能將傳統文化一網打盡。教材起的只是基本功能,它是基礎性的東西。同樣的,我們也不能將希望都壓在學校和教育身上,需要用課文以外的東西來豐富學生和教育的視野。教材里有自然好,教材里沒有也不代表就可以不聞不問了。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網絡表情 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