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給農村學生公平的受教育機會
我國的教育公平問題主要體現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民族之間和性別之間的顯著差距,巨大的城鄉差距是我國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國情。
隨著近20年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農村學生的高等教育機會得到宏觀的改善,農村學生上大學的比例逐年提高。據統計,1989年高校錄取新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為43.4%,2000年為48%,2003年首次與城市生源持平,2005年農村學生占比達53%。2012年農村學生錄取人數占全國錄取人數比例達59.1%,其中農村學生本科高校錄取人數占比達52.5%,第一批次錄取高校錄取人數占比達45.7%,當年農村考生占比是60.2%。
然而,在高等教育的金字塔中,農村學生主要分布在中下層,教育水平相對較弱的地方高等院校以及高職專科院校聚集了最多的農村學生。近年來公眾關注的“寒門難出貴子”現象,反映的是農村學生受高等教育機會整體提升的同時,在研究型大學的比例卻在下降。
顯然,面對歷史形成的巨大差距,僅有考試這一“形式上的平等”是不夠的,必須采取針對性的補償政策。此外,研究型大學開辟專門面向農村學生的渠道也是可取的措施。
促進教育公平,在入學機會上進行補償是一個方面,是保障“起點的公平”。與此同時,還需要深入到“過程的公平”。關注和改善進入研究型大學的農村學生的學習狀況,在英語、計算機、人際交往等方面給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使他們能夠適應和完成高難度的學習,提高他們進入社會求職就業的能力。研究型大學可以開展此類公益行動,使這一優惠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當然,更為基本的還要通過“底部攻堅”、強基固本,改善基本辦學條件,補充和更新師資,提升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國家實施特崗教師計劃、薄弱學校改造計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等,都是為了彌補這一短板,逐漸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農村教育的科學發展,并不意味著要強化拼時間、拼命的應試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提高學習效率,這在農村學校已經有很多成功的范例,是當前農村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
(楊東平)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教育公平 農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