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傳統文化教育離不開情感共鳴

2016年06月06日 10:31 | 作者:董宇宇 | 來源:光明網
分享到: 

當前我們的國學教育,有著“國學”的形,卻還依然停留在“說教”的質。需要廣大學者與教育工作者努力去改善,首先自己對國學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敏銳的辨別,才能讓孩子從情感上和傳統“通感”起來。

“六一”節前后,筆者看到不少學校、地方舉辦誦讀《弟子規》的活動,好不熱鬧。這些年,《弟子規》炒得火熱,新聞中常有一群孩子穿上漢服跪坐而讀的場景,甚至有人說有了它連《論語》都不必讀。同時也有人激烈反對,主要是認為它糟粕太多,還有從考據角度指出它出現很晚,在教育史上沒什么影響,是近年來被人為抬高的。

我們先要弄清楚《弟子規》是怎樣一部書。《弟子規》成書于清朝,它的影響力在近幾十年才開始顯現出來。在筆者看來,《弟子規》里的規訓式教條太多,且有不盡合理之處。“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如果理解成不要費精力在說長道短上,當然有道理,但如果片面地去理解,豈不就成了沒有社會正義感和主人公意識。更關鍵的是,書中注入“勿”“莫”等語氣,直觀上就給人教條之感。只叫活潑可愛的孩子被動遵守種種規矩,又不明白原因和道理,非但與啟蒙的目的南轅北轍,而且會戕害兒童的天性。

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不妨將《弟子規》放一放、冷一冷,傳統教育應讓孩子在深層愉悅中自然獲得熏陶,產生情感共鳴。產生情感共鳴的辦法,“何莫學夫詩”?其實詩歌倒是不錯的啟蒙門徑。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蒙學的基本目標正是培養基本的語文能力、文化常識、生活習慣、人性心理等,與詩的作用可謂一致。特別是詩歌表現了一種不斷從自由的情感出發,對生命和世界的應然狀態進行追問,從而獲得精神歸宿的價值建立方式,而不是某種固定的價值觀,又以審美、自然、感性、形象的形式和讀者的心靈產生共鳴,使人性源源不斷地自動生成,人格境界也隨之提升。這種方式適合于每個人,更適合于純真活潑的童心。

今天很多人把古典詩詞當作一種“文物”敬而遠之,但“詩性”應當存在于每個人的精神深處。今年春節期間,有人以唐代詩人韋應物的“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在網上求征續詩,引發了一股續寫熱潮,“我們為什么要讀詩”的帖子也引發網友從各個角度做了傾情闡釋,使人由衷感動于“國人詩性未死”。葉嘉瑩女士曾說:“其實我的一生經歷了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來,我卻一直保持著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實在有很大的關系。”詩,可以提升人對命運的感悟能力,增強思維的活性與人生的韌性,不僅是蒙學,也值得當作人生、社會的大學問來普及。

當然,啟蒙的門徑很多,尋找情感共鳴的體裁也多種多樣,除了詩還有很多。但是尋求情感共鳴的傳統文化教育,遠比拿著《弟子規》進行教條規訓要難得多。這也說明,當前我們的國學教育,層次仍不夠高,開掘還不夠深,有著“國學”的形,卻還依然停留在“說教”的質。這還需要廣大學者與教育工作者努力去改善,首先自己對國學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敏銳的辨別,才能讓孩子從情感上和傳統“通感”起來,才能身心愉悅地與傳統文化產生親近。

(董宇宇 作者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編輯、文學博士)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 國學教育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最新国产亚洲精品免费va在线 |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 日韩欧美亚欧在线视频 | 日本永久免费大片 | 日本乱子伦一级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