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知識講堂>紫砂陶藝紫砂陶藝
古陶瓷“撿漏”正當時
近日,筆者與古陶瓷鑒定專家丘小君先生談起撿漏的話題,丘先生認為,目前收藏品市場的精品很多,由于鑒定跟不上,識寶者不多,致使流散到民間的古陶瓷得不到妥善保護。加上仿品量大,魚目混珠,導致很多珍貴文物被當成工藝品流失海外,令人痛惜。
成化斗彩卷草紋膽瓶
漏,隨處可以撿到
許多人認為,當前收藏品市場早已無漏可撿,不踩雷就算不錯。筆者已有三十年的收藏經歷,見證了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過程,個為認為當前應該是撿漏的最佳時機。以筆者的經驗,地攤實在有撿不完的漏。幾年前筆者逛潘家園時,發現一個攤點擺著一個成化斗彩卷草紋膽瓶,遠遠望去有一眼。玩陶瓷的都知道,故宮有一件這樣的瓶子,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一上手東西特別開門,米糊底圈足,略帶湖水綠的釉,綠彩開著細片,且土蝕自然,器型飽滿。問東西從哪來的,小伙子說不大清楚,鄉下收的,要價不高,最后以800元成交。旁邊還有一個成化天字罐,因破損嚴重沒有買。筆者每次在地攤撿到好東西都有如獲至寶的感覺,但感覺更為強烈的是,這么珍貴的器物到處流散,要不是遇到行家,真不知道命運會是如何。
多年來,地攤撿漏成為筆者的一大樂趣,不管出差到哪個地方,都要去逛古玩城和地攤,看到的寶貝還真不少,不過,也只能挑精品名品買。最初接觸古陶瓷的時候,對收藏宋代五大名窯、明清官窯想都不敢想。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見到一件馬來西亞回流的南宋官窯弦紋瓶海撈瓷,釉水肥厚,紫口鐵足,釉面貝殼侵蝕嚴重,富有滄桑感。買到后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之后我曾跟一些專家探討過,對這個瓶子大家都認同。后來經過長期觀察,宋代官窯確實有外銷。在馬六甲出水的陶瓷,宋代五大名窯都有,撈上來過整筐整筐的鈞瓷。有時候,我們在無法還原歷史的前提下,只能以實物鑒定為依據,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新,不一定是仿品
當前的古陶瓷鑒定有一個難點,就是很多東西看起來很新,與當代仿品在區別上有些難度。一般傳世的瓷器因有年代感,有一定的使用痕跡和包漿,較好辨認。而老瓷器出土的環境很復雜,如果按照傳世的標準來鑒定,就難免出差錯。
有一位藏家對筆者說,他見到一件很新的清代官窯,連圈足的加金都保存完整。就這個問題我跟丘小君先生探討過,丘先生說,在鄱陽湖就挖出來不少品相完好的清代官窯瓷器,當地人說,這里有一個叫老爺廟的地方,是景德鎮瓷器運往京城的必經之地,水下暗流很急,古代經常沉船。從這里挖出來的很多瓷器就像新的一樣。這些瓷器沒使用過,出自淡水湖,釉面沒有受腐蝕,很容易被專家判斷為新仿品。
專家們在鑒定時總愛提痕跡學,但依靠痕跡辨別真偽往往容易走眼。有一天,丘先生看了筆者收藏的兩個成化雞缸杯,連連點頭。杯子外表很新,容易被人忽視。丘先生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結論是,淡肉紅胎,成化的典型特征,青花和色料都對,釉上彩已老化,有脫落現象,布滿彩虹般的蛤蜊光,絕對是到代的。但這個結論不一定有人相信,他們認定民間不可能有價值幾個億的東西。二十年前,一位朋友拿來一個宋代定窯讓筆者看,被一口否定,并當場告訴他,如果東西對,價值連城。這個朋友堅稱是從古運河挖出來的,后來才知道的確是實情。那些年,古運河挖出來的好東西太多了,幾乎可以寫出一部中國陶瓷史。這種從懷疑到認知,需要一個過程。后來,運河瓷看多了,光聞那個氣息就能辨認出來,別說還有器型、工藝、材料、出土的釉面狀態等元素可以一一佐證。要是在十幾年前,對一些海撈瓷,因為釉面混濁,藏家就會懷疑是用酸浸泡做的舊,但現在大家已經弄懂了,海撈瓷與酸處理有很大差別。
在古陶瓷鑒定上,還普遍存在以偏概全的情況,無論看任何東西,總要跟博物館同類比較,只要有一點差別就否定,而不是從整體上把握。比如成化雞缸杯,畫法和用色千變萬化,幾乎沒有一樣的,這是成化的風格。如果以一種模式作為唯一標準,就會誤判。在目前出現的陶瓷種類特別豐富的情況下,藏家不能過分依賴前人的說法,包括史料記載。不管任何時期,都可能出現認識的局限或誤區。只有本著科學研究的態度,才能在復雜的陶瓷遺存中,作出精準的評定。
本文作者在廣州豬仔墟地攤買到一件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旁邊還擺放著宋影青瓷枕及幾件元代小件瓷器。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古陶瓷 撿漏 收藏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