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守護老城,不缺抒情只缺創意
有一處成片的危房,而且不時掉落房屋部件,你會怎么做?面對這個問題,相信大多數人的答案是“拆”。但如果這片危房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又會怎么樣呢?廣東汕頭老市區的鎮邦街眼下正面臨這一問題——為了防止危房的臨街外立面不斷脫落和避免誤傷行人,有關方面給這些危房的外立面刷上了一層水泥漿,但此舉一出,立刻引來了眾多網友的議論,認為此舉對傳統騎樓的建筑之美“造成破壞”。(6月2日《南方日報》)
的確,“老城不只有歷史,也有危房”。換而言之,我們同樣可以說,老城不僅有小清新的浪漫懷想,更有著迫在眼前的現實隱患。在無法兩全的語境下,文化審美的需求,自然應該讓位于“保障安全”的需要。所謂事有輕重緩急,終究得有個清醒的價值排序和先后取舍才是。一層水泥漿,盡管湮沒了老騎樓的歲月風華,卻至少保證了路人不被墜物傷及。可以說,這是一種最無奈的妥協。
面對網友的質疑,當地有關部門一再強調,此舉“并非修繕,而是扶危”。言盡于此,公眾似乎無法再要求更多。要知道,任何“老城區”首先都是當地人居住的功能性聚落,然后才是具備一定歷史價值的人文遺產。這決定了,當地民眾以及代理性的公共管理機構,才是決定老城區命運的合適主體——局外人發乎于情的長吁短嘆,終究無法取代當事者依照“實際情況”所作的決斷。
一個必須接受的事實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城區都會得到保存,并不是所有的老建筑都會得到修繕。受制于現實條件的掣肘,想必還會有更多傳統建筑,會日漸破敗。為此破局,一則需要加大公共投入,從而擴大“文保”的范圍和力度,可即便如此仍存在著篩選、棄取的過程;再者,則要有賴于市場化的商業開發,將老城、老樓等資源,嫁接到現代社會的消費場景之內。而從現實來看,后一種路徑,也許更有實現的可能。
相較于海量的傳統建筑,能夠有幸納入“文物保護名單”的著實少之又少。如汕頭騎樓這般,在歲月中沒落的老建筑,可謂不計其數。所以如此,有著諸多顯而易見的原因。比如說,商業創意貧瘠,成片的人文景觀,未能打造成標志性的旅游目的地;再比如說,市場運作機制的沉睡,房產質押、委托代管、產權入股、代理經營等等手段,并未充分運用到對老城區的開發之中。缺乏明確的商業路徑以及必要的資本流入,老城老建筑難免成為一潭死水。
面對傳統建筑之式微,還情少點抒情多點思考才是。對此,我們固然可以呼吁公共責任兜底,到最后卻多半還是要自尋出路。也許所有人終將意識到,多一點商業創造力,多一點擁抱市場的勇氣和技巧,才能為老城區找到一條體面的生存之道。(然 玉)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守護老城 危房 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