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臺灣文創:理想的落足點在于日常
在臺灣這塊生態環境豐富、文化資源交匯,面積卻不大的土地上,從北到南每個城市都在挖掘自己的在地性資源,并且把設計作為經濟增長的至關重要的一步。而臺北市,小到包裝設計,大到城市規劃,正在以“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身份再一次強調臺灣文創對于個人和社會的價值。
伴手禮
臺東鐵花村
臺北松山園區創意商店
一場世界范圍內關于設計的角逐
2016年的除夕之夜,人們聚集在市民廣場和101大廈前,慶祝一年一度的跨年活動,在熱鬧的氛圍下,與演出節目和煙火秀同時開始的,還有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的正式揭幕。這個世界設計之都的殊榮,由成立于1957年巴黎的非營利組織——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簡稱Icsid)在2013年底評選并宣布,目前正在臺北市陸續展開一系列活動。從2008年開始,Icsid每兩年評選出世界范圍內由設計帶動各方面發展的城市,與人們的想象不同,被選上的城市并不盡是發達大都市:都靈、首爾、赫爾辛基、開普敦……和已經公布的2018年的墨西哥城等,給人們的印象更是雜糅和陌生的。
“用了50年的時間,臺北從城市景觀,到醫療體系,到繁榮的文化設施都呈現出活力十足的狀態”,這個對臺北城市的評價大體切合實際。在“世界設計之都”的官網上,明確列出了幾個競選的附加條件:設計與城市生活息息相關;參與設計活動的市民的人數和流動性;促進設計群體和社會其他部分(商業、學術、年輕群體)的交流。可能從參加活動的市民人數和流動性上來說,大部分的發達國家城市都不在列表里。
臺北市從2012年底開始展開競逐世界設計之都的活動,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制作了一系列的宣傳片和物料,其中龍麟裝卷軸造型投標書尤其加分不少,這項獲得Red Dot和iF設計大獎肯定的投標書,用傳統書卷的裝幀,并以類似龍的鱗片,通過層層堆疊方式粘貼,全部打開后成為完整圖畫,我們看到,競標書內容里也充滿了中國傳統的書法元素。
臺北市政府非常清楚光是產品上具有創意并不足夠,需要“懂得運用設計思考,針對城市所面對的重大發展課題,提出令人激賞的解決之道”。贏得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稱號之后,市政府邀請不同部門,劃分城市背景下的九大設計相關領域,最終確定了“生命健康”、“都市再生”、“智能生活”、“生態保育”、“生活產業”等五個方向,研擬各領域應該導入設計創新的發展議題與行動方案。
從跨年活動到臺北國際設計大展,從瑞典設計展到臺北街角遇見設計,除了八九月份,每個月都有設計活動,而整個一年的文化藝術活動,也都或多或少與設計之都扯上了關系。筆者在臺北當代藝術館蜷川實花的展覽前言上也看到了“設計之都”的字眼,可見臺灣的文化部門對設計之都的重視和發動力之強。
設計能給市民帶來精致生活
到今天為止,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名聲已經響了幾年,可是你隨便問一個臺北人,他可能并不知情。相比較于設計帶來的政府層面的舉動,更多人關注的是設計文創能夠帶來的實際經濟效益。陳雄文,前臺北副市長,在談到世界設計之都時說道:“下一步是實現世界設計之都的愿景,一系列的活動將成為現有的工業生態的催化劑,帶來更多的創新型投資機遇和工作機會。這反過來會使我們為創意產業增加人才和更多的市場機會。”
從設計角度解決社會問題,可能最為根本的是來自經濟轉型的壓力。臺灣自上個世紀70-80年代亞洲四小龍時期的高速發展后,高科技代工產業開始衰落,1990年臺灣GDP相當于大陸的43.8%,之后不斷下降,2008以來就降為個位數(9.1%),并且還在不斷下降(2014年為5.2%)。
還沒有到夏天,臺灣已經開始炎熱起來,從北到南,氣溫一點點增加,到處可以看到年輕人穿著短褲和夾腳拖鞋,騎著電瓶車去街角冰室買冷飲。從花蓮、臺東、高雄、臺南、嘉義、彰化、臺中一路走下來,發現在每個城市都能看到的街道如:中正路、仁愛路、中華路上,大部分白天行人稀少,商鋪冷冷清清,半破舊的建筑在日光蒸騰下似乎冒著氣,而這種蕭條感又會被夜晚的夜市和霓虹燈所消除。臺灣的經濟不景氣,年輕人就業困難已經不是這一兩年的事情,但同時,臺灣到處可見到的精美伴手禮,高雄的地鐵漫畫標志,每個城市的文創園區,散布全臺灣甚至荒蕪小島的711便利店,已經開始做旅館的誠品書店,又展示著這個地區的精致生活,講述著一個關于文化產業創業的實際成果。從動漫到農業,從新媒體到產品包裝設計,臺灣確實正一點點從創意方面給自己掙回面子。
臺灣的文創園長什么樣?
這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創產業就體現在環島各個城市的文創園區上。坐臺鐵來到每一座城市,在旅游信息中心看到各式各樣的活動介紹,里面一定不會缺少文創園區的介紹單:臺南藝術節、高雄旗山糖廠復興記、花蓮文創4月指南……讓疲憊的旅人除了自然景觀之外還要在這些人造景觀和物品上挑挑揀揀,成為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
其實在舊工業遺址中植入商業形態是現在中國各地正在發生的事情,只是大部分的場地仍然閑置,與其通過藝文活動和創意活動,不如說是餐飲推動。而在臺灣,我們會看到全臺的城市都已經覆蓋了這種由歷史建筑轉化而成的文創園區,那些大部分日據時期的糖廠、煙廠和酒廠,由政府接管之后,一一終結了原先的功能。而從20年前開始,由于看到文化事業的潛力,廠區陸續交由政府文化部門管理,在文化部門的管理下部分由文化公司代理,慢慢從藝術家工作室的單一生態融合了藝術家、創意人、文化商人、游客為主的商業業態。而且每個地區都在大力推廣和介紹在地性產品,不管實際上產品是不是足夠精彩,比如都蘭糖廠藝術村中的“好的擺”店鋪打出原住民文創特色。主要城市還會出現幾個不同特色的園區,比如高雄除了糖廠展開活動外,在駁二藝術區配備了從餐館到書店和電影院等一系列消費設施。有些地方則動員民眾參與,比如臺東鐵花村由學生創作了上千個花燈裝飾廢舊的鐵道,使這里成為夜晚散步的好去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創園區,甚至可以稱為文創火車頭的是臺北的華山文創園區和松山創意園區,兩個地方各有歷史。華山文創園區歷史更早,展覽更多,每年還有華山藝術節。而松山則更年輕,更熱鬧,2012年才創立,這里擁有日本初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煙廠遺址,與各個分布其中的展館相得益彰,成為設計博物館、設計展的最佳場地。誠品集團更是邀請了日本建筑師伊東豐雄設計了首家創意生活商城誠品“松煙店”,依次升高的梯田般建筑讓人看了很興奮,以為臺灣最好的設計品都匯聚其中。
在松山創意園區的展區或者工坊租賃時間不得超過三個月,以便新的創意可以進入,設計機構也是年度簽約,不能長期占用空間。松山園區直接由文化部門管理,不管是不是工作日,這里游人都非常多,誠品生活松煙店前的廣場臨時搭建表演舞臺,不少人還拎著獲得世界大獎的面包品牌吳寶春的袋子。
臺灣在10年的摸索下,確定了創意經濟的模式,并且從2002年開始啟動文創戰略,這似乎是最好的選擇。在政策、產業與創意三引擎驅動下,臺灣文創產值從2009年的6488億元,成長至2013年的7855億元,增加了21.07%,年復合成長率高達5.02%,占GDP的5.3%以上,漸漸成為臺灣經濟的“中流砥柱”。在整個鏈條中,文創園區擔負著創意孵化器和旅游消費熱點的雙重任務。
無論是什么樣的文化和經濟政策,理想的落腳點一定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這就跟臺北人并不關心是否擁有世界設計之都的稱謂,而更加在意能不能吃上好吃的蔬菜和公交車是否能準時到站一樣。以現代的眼光看,這些都與設計有關。而擁有高質量的物質、文化產品,是優質生活的基礎,擁有幾個喜聞樂見的文創品牌,則是品質生活的標簽。臺灣文創,對于本地人和游客,都漸漸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種滋味。
編輯:陳佳
關鍵詞:臺灣文創 理想的落足點 在于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