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留在心中的送別——致楊絳先生

2016年05月27日 20:10 | 來源: 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題:留在心中的送別——致楊絳先生

新華社記者吳晶、姜瀟、施雨岑

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不驚擾大家,不麻煩大家——這是楊絳先生的最后遺愿。

如先生所愿,她安靜地走了。

27日,清晨時分,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一號院門口,和往常一樣。除了幾名在路邊執(zhí)勤的安保人員,街道上沒有等候的人群,亦沒有鮮花。

“今天上午9時,我們送先生起靈,前往八寶山。”協(xié)助料理后事的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聲音有些喑啞:“沒有儀式,沒有靈堂,沒有花圈挽聯(lián),整個過程非常簡單,大家只想安靜地送先生走完最后一程。”

大道至簡,自始而終。

4年前,先生曾對前去看望她的中國社科院負責人提出:去世后不開追悼會;不受奠儀;至多七八至親送送。現(xiàn)在,即使是她工作多年的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也僅有陳眾議一人代表參加。

“上世紀80年代,我剛進社科院外文所的時候,楊絳先生最后一次來所里辦事,我遠遠地看了她一眼。她非常干練干凈,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干凈;她的笑容,慈祥而豁達。”多年之后,陳眾議仍清晰記得當初與先生的“不期而遇”。

這位百歲老人的笑容,定格在了很多人心中。

清華大學圖書館老館門前,同學們特意將先生的照片擺放在此。連夜折出的紙鶴迎風飄搖,潔白無瑕。

這里是楊絳先生生前最愛的圖書館。這里留存著她的青春,也凝望著她與錢鐘書先生一生一世的牽手。18年前錢鐘書先生安詳離世,8年前錢鐘書先生逝世十周年,清華園的主干道上也都曾掛滿紙鶴。

“先生,有一千只紙鶴陪著你,路上不會孤單……”“先生,我們會擦干眼淚,愿自己一路堅強,學著您的模樣成長。”同學們用純真的祈愿和真摯的誓言,送別這位老學長。

2001年,先生代表已經去世的丈夫錢鐘書和女兒錢瑗在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很少公開露面的她專程出席捐贈儀式,并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勉勵受助學子。

先生的訃告,生前已經準備好,并由她親自認定。全文432字,關于獎學金的內容占去近一半篇幅:“楊先生生前已將她和丈夫錢鐘書先生二人全部作品著作權中因作品使用而獲得的財產收益捐贈母校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好讀書獎學金’,用以鼓勵清華大學家庭經濟困難但好學上進的學子,能夠沒有后顧之憂地完成學業(yè);并希望領受獎學金的學子學成后,能以各種形式報效祖國、回饋社會……”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對先生最好的送別,就是將先生之恩、先生之風,永記心中。”曾獲“好讀書獎學金”的清華大學電機系博士生吳迪說。

25日先生辭世的消息傳出后,她的生平故事、處世言談在媒體上、朋友圈中被廣泛傳遞和分享:

有人慨嘆“一個時代落幕了”,有人為她的智慧學識所折服,有人感佩她與錢鐘書相濡以沫的感情……更多的人,只是默默地,從這位閱盡滄桑的百歲老人身上,從她淡泊寧靜的文字中,尋找、汲取那種通達從容的力量。

先生走了,靠她的文字取暖的人要來送她最后一程。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所的工作人員告訴新華社記者:連日來,無數(shù)讀者和許多單位從四面八方發(fā)來唁電,先生在無錫老家也有很多朋友專程趕來為她送行。

北京西單圖書大廈,“楊絳作品推薦”貨架上的書這些天被賣得很快。“《我們仨》已經賣光,很多讀者都很遺憾。”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78歲的王志蘭老人是一名退休語文教師,她專程坐了一個多小時公交車來買先生的書。她說:“錢鐘書、楊絳夫婦一生淡泊名利、重情義的人品給我們這代人影響很深。”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在丈夫和女兒離世多年后,先生不必再“留在人世間,打掃現(xiàn)場”,也不必再“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更不需要再借寫作來重溫,讓“再也找不到他們”的自己,“和他們再聚聚”。

今天,楊絳先生回家了!

這一次的送別,也許真的不必哀痛惋惜,因為“我們仨”將在另一個世界幸福團聚。

從此,再無生離死別;從此,生命之火永恒。(參與采寫:王思北、周珊珊)(完)

編輯:王瀝慷

更多 時事新聞

更多 閱讀推薦

更多 延伸閱讀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婷婷丁香五月综合图 | 亚洲福利高清久久 | 亚洲欧洲aⅴ在线不卡视频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 亚洲欧洲日本无在线码 | 婷婷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