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寶玉何在:翡翠國寶誕生記
1980年5月,北京晚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寶玉何在》,引發許多關注和猜想。
起因是北京玉器廠老藝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王樹森說,他年輕時在北京見過一塊鋸掉一角的“稀世大玉”,兵荒馬亂,不知去向。現在國泰民安,技藝條件具備,玉不雕不成器,真想在有生之年完成這件國寶!可是有關的信息又神秘地“封鎖”了10年。
原來這10年間,北京啟動了一項“絕密工程”。先是原國家計委工作人員領著王樹森等人悄悄進入山洞看“大璞”,只見這塊重約一噸的桃形“大璞”呈鐵銹紅色,鋸開的一角露出翠來。它的表皮不足一寸厚,“薄皮大餡”,很可能包裹著舉世罕見的巨型翡翠。計委給國務院打報告,建議雕刻新國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批準,此項任務就交給王樹森所在的北京玉器廠,又由數十位專家學者共同研究設計出雕刻方案,再報國務院審定。
有學者研究認為,“大璞”產于緬甸,可能是友人送給云南大理王的禮物,后來進貢到北京。另有一說,是中國商人獨具慧眼,在國外“賭石”購得“寶石頭”——含玉之石曰璞。行家識璞,輾轉運進北京城的。
歷史上掠奪北京寶物的侵略軍不識璞。也許此后它才被鋸開一角,成為民國時期中央銀行的“鎮行之寶”。1949年解放上海時,解放軍戰士在碼頭發現一只沉重的大木箱,開箱一看,即是這塊舉世罕見的“大璞”,立即上繳。陳毅市長派人秘密地將此“大璞”送到北京,藏入國庫。
1982年開始,王樹森、高祥、陳長海、蔚長海4位工藝美術大師,帶領40多位技術美術人員,把自己“鎖在”玉器廠后院一座小樓里,整整琢磨了七個寒暑,終于完成了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北京最美的報春花是冰清玉潔的白玉蘭、紫玉蘭,敢跟它們爭奇斗艷的正是1991年春天亮相的四件巨型翡翠新國寶:展現泰山日出的“岱岳奇觀” (重達368公斤);薰香玉爐“含香聚瑞”(274公斤);花枝招展的大花籃“群芳攬勝”(87.6公斤);浮雕翠屏“四海騰歡”(77.8公斤)。這亙 古未聞的巨型翡翠珍品,只能說是無價之寶。
我有幸提前采訪,才知道“絕密工程”的內情,這里必須安全安靜,專心致志,一絲不茍地操作,別說丟損,打個噴嚏也會影響手眼輕重 呀。譬如“含香聚瑞”薰香玉爐,是從整塊翡翠里“挖”出來的4套“碗”,扣在一起組成空心的薰和底座。再如“群芳攬勝”大花籃,要從整塊翡翠里不斷根地 “活出”兩條連環扣的鏈子來,而“活”一只環兒就要熟練技工干個把月,兩人對面工作,每條鏈子36個環,還得對稱,不嚴加保護怎么成?他們全身心地向新國 寶傾注血汗,王樹森和陳長海大師的最后一滴心血也溶進了國寶。
我還被特許用手撫摸國寶,真是冰潔細膩,又如水浸了似的滋潤。副總工藝師董文鐘拿了一點“下腳料”(如麻雀蛋)放在我手心里,又說小心,它標 價30萬元。她告訴我,綠色的是翠,紅色的是翡。而那“岱岳奇觀”奇就奇在它的一部分紅色的翡被大師們雕刻成翠綠泰山的日出景觀,真乃神來之筆呀。
編輯:陳佳
關鍵詞:寶玉何在 翡翠國寶 誕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