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既不能被“問住了”,更不能“隨便說說”
北京市政協首場“委員聽民意”網絡互動直播小記
為更好地發揮政協委員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健全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北京市政協在千龍網開設“委員聽民意”欄目,打造委員與群眾直接交流的網絡“民意直通車”。20日下午,首場委員與網民“面對面”在線互動交流的網絡直播舉行,話題是老百姓家家關注的“養老服務供給”問題。
“為了這場網絡互動我們著實做了一番‘功課’。”西城區工商聯副主席蔡瑩媛委員和參加此次直播的另一位北京市政協委員———東城區婦聯黨組書記、主席楊立萍是老朋友,她們同時還有一個身份是北京市政協社法委“推進本市養老服務供給”重點專題調研組成員。
此前從四月到五月,社法委組織調研組成員已經在朝陽、西城等地完成實地調研,深入了解了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養老模式的需求和現狀,掌握了大量一手情況,這從兩位委員參加直播互動時所攜厚厚的調研材料就可得知。“網絡民意跟實地調研不同,一根網線連接的電腦另一端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什么地域什么學歷什么專業全然未知,而也正是這種未知使得他們的聲音更加真實,政協不就是要傾聽最真實的民意嗎?”楊立萍坦言,這種未知也讓委員們必須準備充分,既不能被網友“問住了”,更不能“隨便說說”。
直播開始,網友們的問題不斷閃爍刷新著頁面。
“這位網友的問題比較具有普遍性,他問在養老服務中,家庭子女應該起到什么作用?”“還有網友關心的是養老服務人才供需矛盾的問題如何解決?”“委員們有沒有關注到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以后是不是有可能機器人進入居家養老服務行業?”……
303條提問留言,21萬人次觀看直播,32萬余次頁面點擊率。網友們對養老話題的洶涌熱情“包圍”著兩位委員。
面對問題,政協委員細致回應。“通過調研,很多老人還是愿意居家養老。因此機構養老只是養老的補充,作為子女更多的是要發揮贍養老人的傳統美德,這也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社會也會通過其他方式來幫助我們的家庭解決養老問題。”“調研中確實感受到養老服務還有很多需要規范和完善的地方,家政服務缺乏標準,人才流失嚴重。下一步民政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和標準,相信對緩解家政服務員供給緊張會有很好幫助。”
互動中,一位網友關于“鄰里互助”的留言,引起了楊立萍的注意。“我覺得這個網友的建議非常好,值得點贊。“楊立萍說,如今的鄰里關系的確不像我們原來住平房四合院那么融洽,今后還是要發揮好鄰居的作用,互相幫助,促進鄰里關系,幫助政府解決養老問題。“這個網友提的非常好,我會把這個建議補充到調研報告中去。”
40分鐘的網絡交流時間顯然不夠用,主持人提醒直播即將結束時,各種關于養老的留言,依然源源不斷地涌進互動頁面。
“真實需求決定有效供給,誰家沒有老人,誰以后不會變老,我相信大家對養老的關注是發自內心的。”蔡瑩媛說,她是第一次參加與網絡民意的交流活動,直言對網友的熱情體會深刻。
在楊立萍看來,“委員聽民意”其實不僅僅是“聽”,在不斷深入互動中,委員們除了搜集民意,更重要的是能答疑解惑,回應平時沒有機會和平臺了解情況的網友們,相關部門和政協委員在“養老”這件事上,是什么態度,在做什么,還將怎么做,這將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老有所養”的共識和氛圍。
近年來,北京市政協一直在為“委員聯系群眾”不斷打造創新性平臺。此次依托新媒體平臺,開設“委員聽民意”系列欄目也是一項全新探索。據北京市政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宗朋介紹,該系列活動將逐步形成制度化,固定欄目定期舉行。“下一期時間主題都已確定,是委員與網友談大學生‘雙創’,敬請關注。”
編輯:薛鑫
關鍵詞:北京市政協 “委員聽民意”網絡互動直播 養老服務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