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市長熱線”不通背后的溝通之痛
可以想見,在市長熱線難打通,打通了難溝通,溝通了難辦事的地方,民眾通過其他渠道反映、投訴問題,也不會容易到哪兒去。
“要么打了不接,要么接了白接,不解決問題的熱線電話就是擺設,這不是逗老百姓玩嗎?”記者撥打東北某中心城市的市長公開電話時,連續(xù)撥打100多次無法接通,也沒有任何語音提示信息。在難打通之外,政府熱線電話還有兩難——打通了“難溝通”,溝通完“難辦事”。(半月談網(wǎng)5月16日)
這種情況并不鮮見,零點咨詢?nèi)ツ赀M行了一項公共服務熱線公眾印象調(diào)查,結果顯示:96.9%的公眾至少聽說過一條公共服務熱線,但說到印象,僅有28.8%肯定是“親民好舉措”,54.7%認為“有些雞肋”,還有16.5%認為“純屬擺設”。
政府熱線電話要么打不通,要么接了也白接,既浪費了行政資源,無法發(fā)揮其溝通民意、監(jiān)督政策執(zhí)行等功能,也沒有滿足民眾當初對它的期待,徒增求助成本,還會讓民眾產(chǎn)生“逗我玩” 的感覺,甚至還減少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從1983年武漢和沈陽兩市率先開通政府熱線始,到2007年時,全國已經(jīng)有600多個城市開通了市長熱線。如今各地市長熱線電話已成為政務公開的標配,但各地熱線電話的運營服務情況有好有壞。熱線電話能否發(fā)揮作用,成為便民利民的工具,取決于熱線電話背后的管理和服務是否到位,能否及時處理好民眾反應的問題,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主政者的態(tài)度,是否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是否真正把民生疾苦放在心頭。
另外一個問題則在于,熱線電話不暢通,卻仍然有民眾愿意花上一個多小時一直撥打,愿意把時間和精力用在熱線電話上,期待通過熱線電話來解決問題。這絕對不是因為民眾對熱線電話情有獨鐘。它只能說明,在熱線電話不通的地方,民眾向政府部門反映問題的其他渠道或許更不暢通。
民眾向政府部門咨詢、反映、投訴問題,有很多種渠道,既可以通過信訪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網(wǎng)絡問政平臺,還可以通過地方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與民眾聯(lián)系不夠緊密,信訪的成本和代價都很高,網(wǎng)絡問政平臺的效果可能還不如熱線電話,不是有大量僵尸政府官網(wǎng)、僵尸App存在嗎?
可以想見,在市長熱線難打通,打通了難溝通,溝通了難辦事的地方,民眾通過其他渠道反映、投訴問題,也不會容易到哪兒去。
往小了說,熱線電話以及其他溝通渠道的不暢,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不作為的情況突出,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程度還遠遠落后于民眾對政府的期待和需求。
往大了說,政府與社會的良好互動,是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重要課題。民眾與政府之間順暢地溝通,有利于各類問題的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最不濟還能在風險社會中發(fā)揮解壓閥、安全閥作用。而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化和民主化,也有賴于政策制定過程的公開、透明和公民有序參與。一個熱線電話都難打通的地方,民眾監(jiān)督政府、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空間更加令人擔憂。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市長熱線 難打通 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