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關注女性乳腺癌:乳房再造指南發布,公益救助項目同期啟動
人民網北京5月5日電 (記者趙敬菡)5日,以“新希望 心同行”的主題的乳房再造“援”夢公益救助行動在京啟動。我國首部《乳腺癌切除術后乳房再造技術指南》同期發布。
乳房再造有助患者恢復生活信心
近年來,乳腺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快速增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王翔介紹,根據中國國家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乳腺癌是城市女性最常見的癌癥,是農村女性第四大常見癌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乳腺癌的發病年齡為明顯低于西方,大約有57.4%的中國乳腺癌女性患者確診年齡不到50歲 。
外科手術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術后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同程度的乳房缺失。即使是保乳手術,仍會遺留明顯的乳房畸形。乳房的缺失或畸形給女性患者在治愈后長期遭受著形體改變帶來的困擾。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整形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郭樹忠介紹,乳腺癌乳房切除術后的女性可出現包括焦慮、抑郁以及體像、性功能等在內的心理和社會健康問題,有的人甚至由此喪失了生活的信心。大量研究證實,乳房再造手術可以明顯改變這種情況,提高乳腺癌切除術后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乳腺癌術后的乳房再造不僅僅是美學需要,更是改善失乳女性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治療措施。
(zilia
我國乳房再造率遠低于世界水平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乳房整形美容學組組長欒杰在會上介紹,在中國,乳腺癌后乳房再造的比例還很低。有專家估計,雖然每年我國大約有20萬例患者接受了各種乳腺癌手術治療,但能夠接受乳房再造的比例還不到1%,顯著低于歐美(﹥40%),甚至低于同在亞洲的日本(17%)、臺灣(5.6%)。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四方面:一是社會對乳房再造的意義不夠重視, 甚至包括一些乳腺外科、腫瘤外科醫師在內,對失乳婦女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的負面影響重視不夠。二是相對保守的社會文化背景對失乳女性追求形體美的主觀愿望產生的潛在壓力。三是乳房再造是一項技術要求較高的整形外科治療項目,目前我國 掌握乳房再造技術的整形外科醫生人數十分有限,缺乏規范化培訓。四是乳腺腫瘤外科-整形外科協作不夠。五是經濟承受能力限制。
國內首部乳房再造指南應運而生
為了規范乳腺癌切除后乳房再造技術,促進乳房再造技術在我國的普及與提高,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會乳房整形美容學組組織了國內相關專家,歷時兩年,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最新資料,結合我國具體情況,編寫了國內第一部《乳腺癌切除后乳房再造臨床技術指南》。
該指南反映了國內乳房再造專家對當今乳房再造的理念、基本原則和關鍵技術的共識,為臨床整形外科醫生提供了最權威、最規范的技術指導和參考。
《指南》不僅明確指出了乳房再造對乳腺癌切除后患者的積極作用和意義,而且從各個不同角度闡述了乳房再造的安全性,強調乳房再造“已成為乳腺癌完整治療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p>
《指南》堅持把腫瘤學治療原則放在第一位, 指出乳腺癌的治療應當在多學科團隊合作框架下進行, 強調只有加強多學科合作才能使患者治療從腫瘤學、美學、心理學等方面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真正使患者利益最大化。
《指南》在介紹了多種乳房再造方法的特點與原則的同時,指出乳房再造是一個序列化的治療,通常需要多次手術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在乳腺癌切除之前即開始進行整形外科的評估與設計。
《指南》強調了患者與大眾教育的重要性、心理評估和心理指導在乳房再造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乳腺外科醫生在患者教育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做為我國首部乳房再造的綱領性文件,《指南》必將促進我國乳腺癌切除后乳房再造技術的普及與推廣,提高我國整形外科乳房再造的技術水平,推動我國乳房再造事業的發展。
新希望、心同行乳房再造公益救助啟動
“新希望、心同行”乳房再造公益救助行動是由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國醫用組織庫慈善基金、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共同發起的一個慈善公益項目,旨在幫助因乳腺癌失去乳房的女性重新找到“完整女人”的形體和心理歸宿,重新享受生命的光彩。
行動將長期在全國范圍內展開,重點面向邊遠貧困地區,組織國內整形外科領域頂尖的乳房再造專家,帶著目前最先進的乳房再造技術和材料,義務為乳腺癌患者提供高水平乳房再造手術治療和修復。同時,向大眾普及乳房再造的科學理念,為基層醫生傳授先進乳房再造技術方法,促成基層醫院乳腺外科與整形外科在乳房再造方面進行長期協作。
欒杰表示,此次行動將促進乳房再造先進技術在我國的迅速開展,培養我國乳房再造方面的技術人才,為基層醫院搭建起腫瘤外科與整形外科醫生協作的平臺,助力國家分級診療醫改策略的落實。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乳房再造 乳腺癌 技術指南 公益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