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中國好人”10年捐20萬 擺攤生活堅持公益
“做了十多年公益了,但是現在我沒有余力了。”
——任治森說自己舍不得公益,也希望能找份穩定工作,讓自己有余力一直做下去。
河南省太康縣馬廠鎮孫橋村人。生于1984年2月,畢業于西安通信學院。入伍整整12年,先后被中央文明辦、共青團中央、云南省、成都軍區表彰為“全國優秀志愿者”“第九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個人”“云南省擁政愛民先進個人”“成都軍區學雷鋒標兵”等榮譽稱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士兵,榮立三等功一次。
2015年3月,他被評為“中國好人”,同年獲得云南省道德模范稱號。2016年2月,被阿里天天正能量和春城晚報評為“十佳志愿者”。
任治森(右)退伍后依然熱心公益
5月4日早上6點半,妻女睡得正熟,任治森悄悄起床。洗漱之后,他稍作休息,將頭天準備好的迷彩背囊背起。背囊里有一張折疊小桌子,裝滿了熱水的軍用水壺,不同頭數的三七、靈芝、三七花、三七根以及按重量捆綁的鐵皮石斛,還有一個頗有些重量的小型打粉機和一個小木椅。任治森,曾榮登“中國好人榜”,被評為“全國優秀志愿者”。去年退伍,如今以擺攤為生。“我會開車,會寫東西,懂新媒體,也會搞水電通信,工作耐心、細致,個人比較沉穩。”他向春城晚報公益周刊求助,想尋找一份穩定工作。
“中國好人”練攤
7點,穿著綠軍褲、駝色夾克的任治森背起35公斤的背囊出了門。半夜時分的一場大雨,讓空氣更加清新。這一天他的目的地很近,就在所住小區昆明電纜廠家屬院的籃球場上。每周三這里會有一個小集市。
2015年12月底,任治森從駐麻栗坡某部隊退伍。揣著安置費的他在昆明電纜廠家屬院買了一個79平方米的二手房,又回河南老家幫父母蓋房子。今年3月份,回到昆明后,任治森決定利用長期在文山的資源,擺攤賣三七。
實際上,從去年年底開始,他就在微信上賣三七。每次背著軍用背囊坐著班車到文山采購,再坐著班車到昆明售賣。不少戰友和朋友也幫他轉發。“不過今年生意不好做。”
任治森腦子里有一張趕集地圖。如果是周四,他就要早早出門去趕海源寺的集市,周五則要去車家壁的農貿市場,周日去馬街菜市場。每個月3、8、13、18、23、28日則去普吉小街,那里非常逼仄,根本沒有充電打粉的地方。
“我岳母住黃土坡,有時候就幫我去搶位置,因為去遲了就要租別人的攤位,價格就高。”任治森說,有時候岳母做好了飯就給他送去,“老人家很貼心,天熱了就在飯盒里裝些自己做的腌菜泡菜下飯。”岳母看中他的人品,但也暗暗為他的生活發愁。
賺錢不容易
“石斛咋個賣?”“50元一把,大爹。”早上8點,一位老人家走到攤前看了看,又摸了摸。“這個咋個吃?”“可以泡水、泡酒喝,還可以燉雞,脖子不舒服了可以嚼一嚼。”任治森站在老人家身旁仔細回答著。老人并沒有買,任治森也已經習慣了。
9點12分,一位中年人看中了他攤位上的靈芝,“開張生意,一個靈芝20元,兩個靈芝30元。”這一次,擺攤兩個小時后,終于開張了,“其實剛才靈芝是虧本的,但是有時候必須得開張,攤子跟前要有人氣。”這是他練攤一個月總結的經驗,最初他不懂讓價,一天不開張的時候也有。
妻子沒有工作,在家帶兩歲的女兒,擺攤讓他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上個月,他在海源寺擺攤,一位大姐買了一包15元的三七花,結果給的是假錢,“發現是假錢的那一刻冷汗都出來了,我還給她找了85元。”好在,他迅速找到大姐,換到了真錢。
一個月,他賣了3000元,除去成本,所掙不多。“還好人家相信我的人品,所有東西都是賒給我的,讓我一點一點地還。”
有個穩定工作就好了
除了生活的不易,任治森其實也舍不下公益。
“做了十多年了,很多人現在還找我,但是我沒有余力了。”3月28日,他帶著536冊小學課外書籍、6箱文具、13個書包以及一些衣物,捐贈給麻栗坡普弄小學。
普弄小學始建于1918年,雖然建校早,但是由于地處偏僻,不少教學物資緊缺。
任治森與麻栗坡結緣于2009年。2003年,他入伍,2009年到麻栗坡駐守。這些年,僅他個人就捐資20萬元,募集物品折合60萬元。
“那邊的老百姓對我非常信任,如果不常回家看看,沒有點實際行動,大家以為我蒸發了。”任治森說,不少熱心人士依然給他寄物資,讓他幫忙送給當地學校或貧困居民,他還想做公益,但是目前擺攤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為繼,做公益有些力不從心了。
任治森說,他希望找一份穩定工作,也能繼續做公益,“畢竟做了十多年了,有點不舍得。”
(記者 連惠玲 譚江華 文 劉筱慶)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任治森 中國好人 十佳志愿者 擺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