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33萬民辦非企業單位或轉型為社會服務機構

2016年05月05日 09:14 | 作者:王亦君 | 來源: 中青在線
分享到: 

33. 1萬個,這是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在我國各級民政部門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總數。


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黃茹介紹說,根據1998年10月國務院頒布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是“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


近年來,民辦非企業單位發展非常迅速,已經占據我國66萬多家社會組織的半壁江山。各類民辦非企業單位廣泛活躍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養老、社會工作、環境保護、法律援助等領域,在促進經濟發展、繁榮社會事業、創新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對外交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將從9月1日起實施的《慈善法》規定,我國的慈善組織將有“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三種形式,黃茹表示,這三種組織形式就是目前在民政部門登記的三類社會組織,即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登記的基金會、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登記的社會團體,以及按照《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民辦醫院、民辦養老院、民辦博物館、民辦社會工作機構等組織,都是民辦非企業單位。


黃茹介紹說,《慈善法》將“民辦非企業單位”修改為“社會服務機構”的主要原因是,“民辦非企業單位”這一名稱已經落后于這類社會組織發展的實際需要。一方面,“民辦非企業單位”是一個否定式的命名,外延不清,從字面理解,容易涵蓋其他組織,例如基金會、社會團體等組織也都是民辦的,也都是“非企業”;另一方面,這一名稱內涵不清,不能準確反映這類組織提供社會服務,從事公益事業等特征。


同時,過于強調“民辦”,不利與官辦民營、民辦公助、以及推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社會組織等新的發展趨勢相適應。


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社會組織從業人員都建議對名稱進行調整,認為現有名稱雖然在90年代用于籠統涵蓋社會上各類民辦社會事業并無不妥,但隨著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發展路徑和特點越來越清晰,應當在法律法規修訂中給予重新命名。在《慈善法》的起草過程中,這一意見得到了全國人大的認可。


據介紹,按照《慈善法》規定,慈善活動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基金會、慈善會等以募集資金為專長的慈善組織向受益對象提供的資金物資等物質性幫助;二是志愿者向受益對象提供的志愿服務;三是社會服務機構等以專業服務為專長的慈善組織向受益對象提供的無償專業服務。比如慈善醫院為交不起醫療費的病人提供的無償手術治療,非營利性教育機構為貧困學生提供的免費教育培訓,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為交不起護理費的老年人無償提供食宿和護理,殘疾人服務機構為殘疾人提供的康復服務,法律援助機構向交不起律師費的困難人員提供法律援助,社會工作機構向陷入社會關系調試困境的人員提供社會工作服務,罕見病服務機構為罕見病患者及家屬提供的救助服務,救助機構為流浪人群提供的庇護服務等等。從國外和我國港澳臺地區的經驗看,類似社會服務機構等專業服務類慈善組織向殘疾人、困境兒童、貧困人口、老年人等困難群體提供的無償專業服務是慈善活動的重要形式,這也是我國社會服務機構(即民辦非企業單位)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可以說,社會服務機構在慈善事業中的主要職責就是提供專業的慈善服務。


慈善組織是社會組織中的一部分,這表明不是全部的社會組織都會成為慈善組織,那么社會服務機構中有哪些適宜成為慈善組織呢?


《慈善法》第九條列出了慈善組織需要具備的七項條件:一是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二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三是有自己的名稱和住所;四是有組織章程;五是有必要的財產;六是有符合條件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七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由于成立社會服務機構本身就需要在民政部門履行登記手續,因此凡是依法登記的社會服務機構,第三到第七項條件都可以基本具備。所以,是否具備慈善組織潛質,關鍵看兩方面:一、是否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其業務范圍是否符合《慈善法》第三條規定的慈善活動范圍;二、其運作過程中是否能真正落實非營利性,是否可以達到慈善法要求的信息公開、內部管理、公益支出標準等管理規定。


業務范圍方面,《慈善法》第三條規定,“本法所稱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下列公益活動:(一)扶貧、濟困;(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三)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四)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六)符合本法規定的其他公益活動”。


目前我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按照《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暫行辦法》分為教育、衛生、文化、科技、體育、勞動、民政、中介服務、法律服務、以及其他類,共計十大類,除了中介服務和其他這兩類的業務范圍公益性不強,另外八類多數符合慈善法對業務范圍的要求。


非營利性方面,按照《慈善法》《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暫行條例》《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具體要求,一個社會服務機構要確保非營利性,應當符合以下要求:一是要具備非營利的宗旨和目的,資源提供者向該組織投入資源不得取得經濟回報,不能像企業一樣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二是產權清晰,組織應當以捐贈財產為基礎開展活動,資源提供者不享有該組織的所有權;三是有完善的非營利性組織法人治理結構,履行信息公開義務,業務活動和財產管理使用公開透明、可問責。


由于歷史原因,社會服務機構中有部分組織產權并不清晰,逐利傾向也比較嚴重。例如部分出資舉辦的民辦學校舉辦者依據《民辦教育促進法》要求取得“合理回報”,實質上是按出資比例分紅,偏離了非營利組織的宗旨,公益慈善性不強。同時,由于《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立法年代較早,除了允許法人以外,還允許以合伙和個體形式舉辦民辦非企業單位,在法理層面,這兩類組織的財產與舉辦者個人的財產是難以區分開的。


因此,可以將個體型、合伙型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出資舉辦要求取得合理回報的民辦學校排除在慈善組織范圍之外。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公益慈善意識的增強,大量公益慈善類社會服務機構不斷涌現,如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民辦法律援助機構、民辦艾滋病防治機構、民辦殘疾人康復教育機構、為孤獨癥、漸凍癥、血友病等罕見病患者提供康復服務的民間關愛機構、全免費或部分免費的民辦職業培訓機構,民間災害和緊急救援機構、為社會組織提供孵化評估等支持服務的“傘形機構”等等。這些社會服務機構多由公益組織或公民個人捐贈財產設立,不向其服務對象收取費用或者僅向部分服務對象收取服務成本,其收入主要來源于社會捐贈、財政補助、政府購買服務收入、其他公益組織購買服務收入等公共支持性收入。這類機構之所以能獲得公共支持性收入,主要由于其提供了社會必需且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不能有效覆蓋的公益服務,政府從有效提供公共服務角度愿意向其購買服務或提供財政補助,基金會等公益組織愿意向其提供資助,社會公眾也愿意向這類公益機構進行捐贈。從財產屬性、宗旨和業務活動看,這些社會服務機構與基金會一樣,都屬于財團法人(或捐助法人),都從事《公益事業捐贈法》和《慈善法》所規定的公益事業或慈善事業。


4月中旬,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全國民政系統學習貫徹實施《慈善法》培訓班上表示,民政部要協助國務院法制辦做好社會組織三部條例的修訂工作,并完成民辦非企業單位向社會服務機構名稱的轉換。


據了解,民政部目前正在抓緊制定慈善組織認定辦法,作為《慈善法》的配套制度,《慈善法》實施后,我國33萬多民辦非企業單位或將依照慈善組織認定辦法向民政部門提出認定申請。


黃茹介紹說,目前,從民政部門的管理實踐看,已經有部分民辦非企業單位具備清晰的產權關系,有明確的慈善宗旨和業務范圍,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具備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初步具備了慈善組織的特征。


例如在法律援助服務領域,北京致誠農民工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是我國第一家以專職律師為主體、專門從事農民工法律援助的公益機構。自成立以來,通過提供法律咨詢、辦理援助案件、進行普法培訓、開展實證研究等多種方式為農民工提供免費、便捷、專業、優質的法律服務,引導他們合理表達訴求、依法有效維權。從2005年9月成立到2015年8月,中心共接待法律咨詢案件65201件,涉及農民工超過20萬人次,涉及金額5億元以上,共辦結案件10069件,幫助農民工挽回損失超過1.45億元人民幣,為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自己的貢獻。2011年7月獲得了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諮商地位。 (記者 王亦君)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民辦非企業單位 社會服務機構 慈善法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精品视频 | 亚洲一本在线视频 |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最新 | 三级网站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