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明知山寨也參賽”成功焦慮催生“囚徒困境”
福建泉州市區新門街胭脂巷口,路牌上的“中國青少年藝術節大賽”的宣傳廣告十分醒目,吸引著許多過往家長的注意。這項賽事每年三月啟動報名,在泉州辦分賽,今年是第六年。為人所不知的是,它往屆主辦方中的“中國藝術家協會”和“中國教育事業促進會”,竟是剛剛被民政部曝光的山寨協會。(4月26日《海峽都市報》)
一項缺乏權威性和公信力的賽事,經過形形色色的包裝與炒作,竟然成為一個所謂的國家級文化活動。山寨協會的“圈錢游戲”談不上有多高明,為何有如此多的家長上當受騙?更為關鍵的是,一些家長“明知山寨也參賽”的背后,隱伏著成功焦慮下的“囚徒困境”。
不同社會階層生存生態的鮮明反差,讓許多人渴望“爭上游”;在利益固化、階層板結的當下,教育依然是向上社會流動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路徑。激烈的社會競爭,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會從根本上扭曲家長們的是非觀和價值觀;為了讓孩子們“贏在起跑線上”,焦慮的家長們往往使出渾身解數。
教育競爭不僅是一場消耗戰,也是不同家庭社會資本的一種比拼。山寨協會編織了形形色色的榮譽,滿足了家長對名利的追求;在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下,山寨賽事不僅需要家長們投入大量的金錢,也需要他們花費大量的精力來陪伴孩子參賽;許多比賽最累的不是孩子們,而是操碎了心的家長們。
面對山寨賽事帶來的“光環效應”,一些經濟狀況較好的家長率先“買單”。在“囚徒困境”的裹挾下,經濟條件中等乃至經濟條件較差的家長會產生“別人家孩子參賽,我家孩子不參賽會吃虧”的心理;為了縮小與他人的差距甚至“高人一頭”,一些家長身不由己、欲罷不能地陷入“圈錢游戲”。
法國作家司湯達曾說,“只要一輕率,人就會犯糊涂”。“明知山寨也參賽”與其說是孩子們的較量,還不如說是成年人之間的博弈。為了贏得“臉面”,一些家長不惜采取自欺欺人的方式;正是因為一些家長有不切實際的“非分之想”,一些山寨協會才找到了非法牟利的機會。不甘于讓孩子成為普通人的家長們,在成功焦慮下難免會做一些糊涂事。
讓孩子們參加各類比賽的初衷,既是為了提高他們的能力,也是為了讓他們提升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從中得到肯定和激勵。可是,一旦家長們將比賽結果看得過重,甚至 “明知山寨也參賽”,難免會得不償失。面對五花八門的比賽和形形色色的榮譽,家長必須要有篤定的價值追求和強大的內心世界,少一份隨波逐流,多一份自省與平和;只有這樣,山寨協會 “圈錢游戲”才會少一些生存空間。(楊朝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福建 青少年藝術節大賽 山寨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