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解訓團”在禹城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貫徹優待俘虜政策,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蘇州成立解放軍官訓練團(簡稱“解訓團”),對在華東地區被俘的國民黨軍官進行改造工作?!敖庥枅F”被編成四個中隊,第一中隊成員是將官,第二、三中隊是中校、上校,第四隊則是中統、軍統、特工人員,部分縣長、行政專員,廳局、省政府、省黨部委員。曾擔任過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的王耀武、牟中衍等編入第一隊。1951年3月,“解訓團”遷到山東省禹城,并在此駐有6年之久。
在改造之初,被俘國民黨將領在思想上存在很多問題,對改造存在抗拒心理。為了把這些人改造成新中國的建設者,“解訓團”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解訓團”除了不準隨便外出外,在院內可以自由活動、學習。值得一提的是,“解訓團”對被俘的國民黨軍政人員不稱犯人,一律稱“同學”。從1952年夏,“解訓團”組織“同學”學習馬列主義、中國革命史等課程;每個單元學習后還要做一次總結,學習時可以相互地學習討論,允許發表不同的看法。
著名作家夏衍曾應邀到“解訓團”講課。上課時他風趣地說:你們確實不是考試被錄取進來的,而是被機槍大炮“請”進來的,有的還是從工事里被拖出來的。盡管很被動、很勉強,不來也得來。可是你們進來以后,不是受虐待,而是受優待,大家一起學習,共同探討真理,研究中華民族怎樣振興,這不是住學校嗎?如果你們有人認為稱“同學”是共產黨玩手腕,那么我可以向共產黨建議,今后點名時不再稱“同學們”,而改稱“俘虜們”,不知你們意下如何?夏衍一席話,引起被俘的國民黨將軍一陣哄堂大笑。
“解訓團”管訓處還經常組織“同學”赴東北的吉林、長春等地參觀工業生產,看新聞紀錄片、電影等,讓他們感受解放后國家發生的變化。原國民黨某師少將師長在濟南參觀治理黃河展覽后,講述了他當年帶兵在花園口決堤,造成千百萬人民群眾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罪惡,由衷地說:“現在人民政府治理黃河,確實在造福人民?!?/p>
在對“同學”們進行思想改造的同時,還根據戰犯體質,組織他們參加農林、園藝、木工、瓦工等力所能及的勞動。每日半天學習,半天勞動,從事整修駐地環境和農業生產。1951年至1957年6年間,戰犯自己動手修建石子路面10990平方米,植樹7700余棵,從事農副業生產收獲糧食4萬余斤,水果近百萬斤,葵花籽1300余斤,手工制作家具7472件,縫制被服萬余件。
為活躍“同學”們的業余生活,還新建房屋,開辟為俱樂部,開展體育活動和看電影。為了豐富戰犯改造過程的文化生活,“解訓團”管訓處還組織他們自編自演文藝節目,當時“同學”們中有一些京劇愛好者,他們自己排演了《將相和》等曲目。為使伙食搞得既有營養又美味可口,團領導還特別從濟南請來了一位廚師為“同學”們精心烹調,還供應香煙和水果,有病及時治療。不少“同學”家屬來探望前認為是“探監”,認為會面時只能隔著柵欄談話,沒想到在“解訓團”不但受到熱情接待,還允許與“同學”坐在會客室里面談,臨走時還用汽車送上車站。家屬親眼看見“解訓團”的環境和生活,深受教育,都說“想不到共產黨對你們這樣好”。
1957年2月,“解訓團”管訓處由禹城遷至濟南。六年期間,“同學”們真正感受到了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天壤之別,感慨萬分,加速了自身改造。文/王勇
(本文由山東省禹城市政協文史委提供)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解訓團” 禹城 解放軍官訓練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