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全國政協“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互聯網+’與推動科技創新及科技型企業發展”聯合調研報道
創新創業教育的浙大模式
在浙江省,有這樣一群科技企業的創始人或CEO,他們被稱作雙創時代下“浙江新四軍”(浙大系、浙商系、阿里系、海歸系)中的浙大系。他們或是浙江大學的在讀生,或是從這所校園走出。浙江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給予了他們創業的激情與技能,浙江大學對創新創業的智力支持和資金支撐伴他們在挫折中成長,他們身懷年輕人的使命感和家國情懷,成為創新創業之路上的堅定實踐者。
▲▲▲休學的博士生
“我是一名博士研究生,確切地說,是一名休學中的博士研究生。”12日,在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互聯網+’與推動科技創新及科技型企業發展”聯合調研組在浙江大學召開的座談會上,浙江大學管理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同時也是杭州利珀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CEO白云峰這樣介紹自己。“能用2-3年的休學期支持學生全心創業的大學,我想全國也沒有幾個,我很幸運,因為我選擇了浙大。”
白云峰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學習技術創新管理,導師是院長吳曉波教授。2013年,經學校聯系,白云峰到浦江一家平面片材的生產企業參觀考察,發現該企業由于檢測產品缺陷的工人太難找而經常陷于停產的困局。能不能發明一種檢測產品的儀器來代替人眼?想法一出,白云峰便和幾位光電系的博士開始了“機器換人”的嘗試。憑借3萬元的資本起家,在一間10平方米的農民房里做出了第一臺片材檢測機。從該機器以20萬元被賣出到現在,白云峰的公司在A輪融資估值已經上升2000多倍,員工也增加到70多人。而白云峰卻說,他在創業之路上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浙大的給予。
“在學校里學到的技術和管理的‘新知’讓我具備了創新創業的基本能力,學校定期組織的各種創新創業大賽讓我有了創業的‘沖動’,學校請來的校外創業導師給了我珍貴的指導,創業試錯階段,浙大給予的場地支持解了我燃眉之急,人才方面的配備助力了企業的發展……我感謝浙大,是浙大成就了今天的我。”白云峰表示。
▲▲▲先行者的“反哺”
方毅是2003級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碩士研究生,現為每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創始人。他研發了具有“八項專利、世界首創”的手機數據備份器“備備”,推出通訊軟件“個信”(后被百度等上市公司收購),領導的“個推”完成B輪數千萬美元融資。他是杭州創業杰出人才代表,浙江省首屆大學生創業之星,全國大學生建功立業重大典型。盡管已經離開浙大多年,但這位曾經得到浙大諸多幫助的“中國創業新銳”,幾年來卻堅持“反哺”,被浙大的學弟學妹們親切地稱為“方學長”。
方毅說,他感謝當年那些曾經在創業路上不計利益相助的浙大“貴人”,如伯樂朱敏,如幫助公司啟動的創業基金,如在浙大學到的工程圖學和金工實習的知識設計制作。而在累積了多年互聯網創業經驗后,他把一部分時間留給了同他當年一樣有志于創業的浙大年輕人。2014年,方毅和夫人張潔(浙江大學畢業,每日科技、華旦網絡共同創始人)一起發起了“涌泉—華旦基金”,專注移動互聯網行業的創投,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初創企業孵化成長。方毅每年會到母校浙大去進行4-5場創業講座,也會到本土創業圈子B座12樓進行創業分享訪談。方毅曾在畢業典禮和眾多講座上寄語學弟學妹,肯定大學所學、社團所做均是有用的,要學會合作、負有責任,要坦誠相待、廣交朋友,不斷創新,永不言棄。
▲▲▲孵化在元空間
紫金創業元空間是浙大為創業學生團隊建立的實踐和孵化基地,位于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月牙樓,共800平方米,為學生們提供辦公場所等硬件支持、創業培訓和指導等軟件支持,是浙江大學校內最大的學生創業孵化器,是學生創業團隊“從0到1”進行創業實踐的平臺和空間。
“在古語中‘元’有萬物初始之寓意。元空間不僅僅是孕育學生創業項目的起點站,更是點燃學生創新創業夢想的伙伴。”浙江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鄔小撐表示。
杭州微著、回車科技、半群網絡、答疑君、Aini的干果店、蘇巴提科技……數十個小創業者聚集在元空間中,為著自己的夢想奮斗。印在墻壁上的一句話時時提醒著他們:將來的你會感謝現在奮斗的你。
去年12月29日,上海豐瑞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向浙大教育基金會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設立“浙江大學紫金創業元空間基金”。浙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嚴建華希望,在“元空間”里孵化的創業團隊一旦拿到投資就“飛”離這里,保持空間內不斷有新鮮的血液流入。
▲▲▲理性的創業教育
研究型大學該如何選擇創業教育模式?是要培養基于客戶需求創業的宗慶后,還是基于商業模式創新的創業者馬云,抑或是基于技術創新的創業典范喬布斯?這是浙江大學黨委書記金德水一直思考的問題。經過幾年的實踐,順勢而為、彰顯特色、帶動基于創新的創業成為他選擇的路徑。
在金德水看來,“雙一流”大學的建設戰略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密不可分,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研之外,還應有學而優則創。因此,浙大一直堅持在強化學科、融合專業、深化輔修、普及通識、支撐實踐上下功夫,全校22個部門開設100余門創新創業課程,除元空間外,還為學生提供E-works、互聯網+創客空間、傳感創客空間、紫牛創客空間等近7000平方米的創業實踐場地。
在制度支撐方面,浙江大學陸續出臺《浙江大學教師科研成果轉化政策》、《浙江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意見》、《浙江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浙江大學關于研究生在學期間停學創業的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并在智力支撐和資金支撐方面連續發力。聘請200余名創業導師,形成導師帶徒式的創業教育模式,提供1億元大學生創業孵化基金、20余項共計700萬元創新創業獎學金和300萬元創新創業教育發展中心建設基金,解眾多創業者之燃眉之急。
金德水認為,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的目標是時代高才,工作的核心是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教育是實踐為主的教育,是實現實踐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機制,也是文化。
“海涅說過,照耀人的唯一的燈是理性。創業應是基于理性的自我選擇,對于高校來說,創業教育也是如此。”金德水如是說。(記者 呂巍)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 浙江大學創新創業教育 智力支持 資金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