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餓了么”有錯拒改的底氣到底在哪
老板娘用牙咬開火腿腸放到炒飯中,廚師將手指伸進鍋里沾湯汁嘗味道,員工協助黑作坊入駐平臺……被央視“3·15”晚會曝光后,日前網上訂餐平臺“餓了么”連續發聲,并推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如今半個月過去,“餓了么”果真“改了么”?近日,記者多路暗訪發現,涉嫌無照經營、登記地址虛假、盜用后廚照片等行為仍大量存在于“餓了么”平臺。(3月28日《北京晨報》)
這真是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我們本以為在媒體的曝光、輿論的聲討、以及監管部門的順勢介入下,“餓了么”定會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痛改前非,但僵硬的現實卻用尷尬的實例反證著我們的期望是多么的想當然。半個多月來,那些曾經被媒體曝光的系列問題不但沒有絲毫整改,反倒一如既往的存在于這個平臺。而“餓了么”當初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諾,現今看起來也不過是其“四面楚歌”下對付輿論的一場公關秀。
“我有錯,但我堅決不改正”,這或許是對“餓了么”當下傲慢態度的最好刻畫。但讓人想不通的是,作為一個以服務為宗旨的訂餐平臺,它究竟是哪里來的底氣才使得它有了我行我素的動力,并置法律法規、部門監管、輿論呼聲于不顧。
這可能與輿論的聚焦效應有關。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民眾對公共事件的關注,其信息源主要來自網友曝和媒體披露這兩個方面。在互聯網的時代大背景下,這兩種方式都可能在短時間內引來民眾關注的目光,并衍生出強烈的聚焦效應。但網絡信息的多樣性,又無時無刻不在用另外的話題沖淡著現有的討論,以至于很多事件民眾還沒看到解決的結果就被另外的輿論掩蓋了。深諳輿論走向的“餓了么”將這一法則運用到了極致。在被媒體曝光以及輿論討伐之初,其低頭認錯的模樣及高調承諾的莊重,總讓人覺得這事會得到妥善解決,但輿論“過境”后,它瞬間變臉的可憎卻又無不用嘲諷的口吻告訴大家,它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寄希望于廉價的承諾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罷了。
如果說輿論的這種聚焦效應是在給“餓了么”底氣十足的傲慢提供生長土壤的話,那么,監管上的夾生便是在給它輸送源源不斷的養料。“餓了么”平臺上那些無證經營、登記地址虛假的餐館之所以能夠長時間存在,根本上的原因還在于監管的觸角沒有延伸至這些地方,以至于它們可以有恃無恐的將自己的商品通過違規的渠道拿去販賣。而這個時候,本該負有審核、登記之責的“餓了么”平臺卻并沒有按照《食品安全法》履行相應的責任,反倒與這些餐館沆瀣一氣,共同欺騙消費者。可以說,正是監管部門對違法小餐館的經營無力以及對“餓了么”平臺的一路綠燈,才使得二者可以在物質誘惑的驅使下,不顧民意呼聲、不管食品安全,一而再、再而三的將這一違法行為延續至當下。不妨作一個設想,假如此次曝光“餓了么”后續問題的不是記者,而是相應的監管部門,對“餓了么”的震懾效果又是不是會不一樣。
以此來看,要想從根本上消除“餓了么”“我有錯但拒不改正”的十足底氣與囂張狂妄,一方面是要盡可能改變輿論一味追求熱點的不良嗜好,并杜絕那些投機取巧的輿論利用術。另一方面則是要讓監管真正長出牙齒,并用其制度的剛性給違法行為嚴肅的懲罰和足夠的震懾。只有當這些落到實處,有錯拒改的戾氣才不可能有成長的土壤。(張 劍)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餓了么”平臺 “餓了么”整改 曝光“餓了么”有錯拒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