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故宮博物院院長4份提案談“城市修補” 力保北京文脈
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所帶來的15份提案中,有4份都是與歷史文化城區保護有關。在他看來,應該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這一契機,加大對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力度,保住北京的文脈,盡量恢復古都風貌。
現狀 胡同四合院大量消亡
“北京歷史城區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過去的整體之美,變成當前的殘缺之憾。”單霽翔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北京作為860多年的文明古都,無論歷史風貌,還是文化價值都舉世矚目。但令人心痛的是,北京歷史城區已殘存不多。
單霽翔通過調研發現,近年來,各種城市功能在中心區的集聚過程進一步加速,歷史城區功能高度集聚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如在歷史城區內不斷修寬大的馬路,建高大的建筑,致使街巷肌理受到嚴重破壞,造成“規劃性破壞”;隨著在歷史城區實施大規模的“危舊房改造”,胡同四合院大量消亡,又造成了“建設性破壞”。
單霽翔說,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北京歷史城區范圍內的傳統遺存已經不足總面積的1/3,建筑形式和街道形態在時代、風格、尺度、規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而以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為代表的一些街區,也因為過多商業開發破壞了應有的原汁原味。
思路 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
“面對北京歷史城區整體保護新的形勢,要有新的思路與對策。”單霽翔表示,目前,北京城市規劃建設正在進入實施調整的關鍵時期,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實現歷史城區“由聚到疏”的轉身,特別是疏解城市功能,遏制“攤大餅”式城市擴張,實現從做“加法”到引入“減法”。
單霽翔認為,不久前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有序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對于歷史城區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有機更新”,是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提出的理論,它強調把舊城看作有生命的整體,要盡可能對舊建筑再利用,一定不能大拆大改,歷史城區是特殊類型的文化遺產,也是廣大民眾日常生活的場所,歷史城區的保護是個動態過程,不可能凍結于某一時段。
建議 歷史街區應全部保護
“必須‘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在單霽翔的提案中,他建議要以強有力的舉措,突出首都核心功能在歷史城區中的地位,完善中央行政區在歷史城區中的空間組織,進一步合并歷史城區內的行政區,減少歷史城區功能混雜帶來的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問題。
同時,進一步梳理歷史城區可以進行整體保護的空間范圍,明確歷史城區保護的主要方向,突出歷史城區內文化遺產價值,重點保護故宮、天壇等城市文化景觀,保護以中軸線為代表的城市軸線體系,修補內外城和皇城城郭及傳統水系格局,凸顯歷史城區面貌的完整性,維護宜人的街道空間歷史文脈,構建建筑群整體和城市公共空間體系。
單霽翔還提出整體保護的要求——增加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范圍,將北京62.5平方公里歷史城區內尚存整體保護價值的歷史街區,全部公布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同時,對歷史城區的職能和空間格局做出更加明確的界定,以突出歷史城區的首都職能為重點,梳理保護過程中的主要矛盾,為積極保護歷史城區創造條件。(記者 魯明 江躍中 潘高峰)
編輯:曾珂
關鍵詞:故宮博物院院長 北京文脈 城市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