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兩會發布廳>全國政協>觀點 觀點
張海迪:《慈善法》能讓人們更好認識捐贈的意義
“相信《慈善法》審議通過后,將在激揚人們美好情感的同時,也能讓人們更好認識捐贈的意義,更好保障捐贈人和受助者的利益。”近日,在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圍繞慈善法草案展開的小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表示。
“慈善事業僅僅依靠政府還不夠”
中國目前有8500萬殘疾人,其中貧困人口近2000萬人。張海迪說,要幫助這些人盡快擺脫貧困、改善生活,特別是幫助殘疾兒童盡早康復,僅僅靠政府力量是不夠的。
“比如,聾孩子需要的人工耳蝸,一部就要20多萬元,即使我們用成本價購買,也需要四五萬,”她舉例說,“這些年來,我們接受了來自國際、國內捐贈的人工耳蝸,才能讓無數聾孩子恢復聽力,走進普通小學讀書。”
張海迪隨后分享了一個令她難忘的故事。一次在黑龍江省殘疾人康復指導中心調研準備離開時,一個小女孩把她送到汽車旁邊。張海迪說,“孩子我走了,以后再來看你”。小女孩說,“海迪阿姨,一定多保重,歡迎您再來”。
“我當時眼淚都快下來了。”張海迪動情地說,“當我聽到她說話,跟健康孩子沒有任何區別,而這就是得益于社會的關心,幫助她實現了最美好的愿望,我們怎能不感動?”
張海迪認為,這充分說明殘疾人事業少不了社會力量的援助。面對如此龐大的殘疾人群體,一定要做好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好包括基金會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慈善組織。
“中國慈善事業還有很長路要走”
在張海迪看來,基金會得以存在和發展,要靠財力做支撐,更要靠良好的公信力做保障。“中國的慈善事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近年來,我們的一些慈善組織,包括紅十字會,遇到了嚴峻的考驗。”張海迪在發言中提及“紅會事件”的影響,“當時事件出來后,我就對殘聯黨組提出要求,一定要抓好基金會建設,有什么問題及時解決,給公眾滿意的交代。”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是全國性公募基金會,成立于1984年3月15日。先后培育“集善嘉年華”“集善工程·啟明行動”等一批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益項目,并培養建立一支勇于創新的工作隊伍,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張海迪介紹,近年來,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嚴格執行《基金會管理條例》和《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關于規范基金會行為的若干規定(試行)》等法規政策,堅持公開、透明、高效的工作原則,并不斷完善自身規章制度。
“今后,我們依然將管好、用好每一筆捐助,繼續在規范化、科學化管理上下功夫,使基金會成為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的旗幟。”張海迪代表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做出承諾。
編輯:陳佳
關鍵詞:張海迪 《慈善法》能讓人們 更好認識 捐贈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