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以完善的“黑名單”制度保證“舌尖安全”
繼去年之后,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再度有代表呼吁“建立健全‘黑名單’制度,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在全國很多省市近年已在逐步試行相關制度的情況下,一套統一的、全鏈條的黑名單制度,對落實全行業的整體監管顯得尤為必要。
食品安全黑名單制度,主要是指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對存在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的生產經營企業及相關責任人,除了依照現有法律進行處罰外,同時將其進行社會公示以示懲戒的一種制度。就制度設計而言,建立黑名單并進行公示,實際上相當于借助消費者的力量,在行政監督之外對相關違法違規企業進行社會監督,不僅讓監管實現多樣化,更重要的是加大企業的失信成本,警示企業,規范市場。事實上,在2012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中,就已經提出加快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及時向社會公布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信用情況,發布違法違規企業和個人‘黑名單’,對失信行為予以懲戒,為誠信者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在過去幾年里,包括廣東在內的很多省市已陸續出臺規范性文件,試行食品安全黑名單制度。這些制度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落實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知情權,但同時也暴露了一些缺憾。比如,各地標準不統一,有些地方對黑名單企業的“張榜”公示時間是兩年,有些是一年,讓一些企業打起“時間差”,對一些退出市場成本低的小企業、小作坊約束力不強,公開方法和渠道過于單一不方便公眾查詢,以及黑名單公示的相關法律位階低等。更重要的是,僅對生產領域的經營企業實施監督,缺乏源頭追溯,沒有形成倒逼的力量。上述種種,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黑名單的約束力。
在這種情況下,完善食品安全黑名單的呼聲近年來一直頗高,比如去年就有海南省政協委員聯名提議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黑名單。綜觀各地經驗,完善的黑名單制度,應該從統一性和全鏈條方面著手。涉及到前者,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通行的標準,并將各地信息聯網納入同一平臺,避免出現因信息割裂導致的一些違法違規企業從容地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方地方的尷尬狀況,并且通過統一的平臺方便公眾查詢檢索,更好地發揮制度的應有作用;涉及到后者,就是要將黑名單制度從食品經營者擴至生產者乃至上游的原材料供應領域,這不僅有利于嚴把各個環節的安全關,同時在問題出現后,有助于區分安全責任,避免在執行過程中互相推諉或傷及無辜。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食品安全,關系每一家的餐桌,每一個人的飯碗,必須下大力氣抓好。由于其涉及環節眾多,因此不僅需要相關部門嚴格執法做好監管,同時也有必要通過完善的黑名單制度,吸引外部監督并確保其落到實處,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其中,以社會共治確保“舌尖安全”。(張東鋒)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舌尖安全”黑名單制度 食品安全 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