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委員官員“面對面”協商民生難題:產能去了人去哪兒
原標題:產能去了人去哪兒——委員官員“面對面”協商民生難題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劉斐 李云路)“中央提出1000億獎補資金后,有些人就開始算賬了,一共180萬人,每人5萬5,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全國政協委員胡曉義說。
胡曉義口中的“不對”,是針對中國“去產能”人員安置資金發放方式說的。他認為不能平均發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央財政將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于職工分流安置。
在場聆聽的財政部副部長劉昆馬上回答了他的疑問:“有關資金安排的意見已經制定出來了,初步計劃是‘基礎獎補’加‘階梯式獎補’的方式。”
8日,全國政協禮堂三層大廳提案辦理協商會現場。數十名全國政協委員和提案承辦單位代表,圍繞“積極穩妥做好去產能過程中的人員安置工作,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題,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和討論。
胡曉義委員和劉昆副部長的“一問一答”就發生在這個討論氛圍熱烈的會場上。
圍繞“去產能”過程中人員安置問題,截至目前,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期間,民革、民盟、民建、民進等民主黨派中央及多位委員提交了14份提案。
8日的提案辦理協商會上,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社部、財政部、國資委等部委相關負責人回應了委員們的關切。
產能過剩是目前中國經濟和產業重大結構性矛盾之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采取兼并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
“去產能”勢必將給就業帶來巨大壓力。民盟中央的相關提案指出,按照今年10%的去產能目標來統計,僅鋼鐵和煤炭行業就要去掉90多萬的過剩勞動力。
來自煤炭行業的全國政協委員、河北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文學說,煤炭企業部分職工文化程度較低,這類企業又大多位于資源型地區、產業種類單一,這些都不利于職工的再就業,建議之后制定具體政策時要通盤考慮。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劉志彪認為,應對參與兼并重組的優勢企業、使用該企業產品的用戶和安置職工的技能培訓進行補貼。
與會委員們認為,妥善解決改革中職工的安置與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國化解過剩產能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也關系到職工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大局。
“要用法制化和市場化手段來化解過剩產能,以企業為主體,以安置為重點。”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建議,在這一過程中,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改革與發展穩定的關系。
兩個多小時的提案辦理協商會結束后,一些未能獲得發言機會的委員起身追上部長們繼續發問,也有部長主動找發言的委員進一步探討。
“提案辦理協商”是全國政協多種協商渠道之一,以提案者和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人“面對面”協商交流的形式,共同推動提案辦理落實,是中國協商民主的重要體現。
編輯:曾珂
關鍵詞:委員官員面對面 協商民生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