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簡政放權,讓市場和社會主體共享發展
2015年是簡政放權改革的持續深化之年。這一年,簡政放權改革繼續大刀闊斧,既有數量,又有質量;既有減法,又有加法;既有全局謀劃,又有重點部署。非行政許可審批退出歷史舞臺、清理規范“紅頂中介”、全面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以及推進監管制度和監管機制的創新等,都是改革中的重點和亮點。
改革是形勢倒逼,更是主動作為。深化簡政放權改革有新形勢、新任務的倒逼因素,更多的是政府主動作為,是政府的一種決心和自我約束,其意義在于從根子上厘清楚和解決好政府與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據統計,新一屆政府從2013年成立到2015年7月31日,召開了101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這其中,46次會議部署了簡政放權。近千項的審批權取消和下放幾乎重塑了中國政府和市場的職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市場主體“松綁”,為社會主體“加油”,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做好政府該做的事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護航、提速。
改革要蠻拼,但不要拼蠻。過去,影響一個地方發展狀況的是權力的管理水平;現在,決定一個地方發展局面的是市場和社會權利得到保障的狀況。真正的發展不是權力管出來的,而是權利涌流出來的結果。簡政放權改革的深化就是要政府創造條件、營造環境、搭建平臺、提供服務,最終要靠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去創新。簡政放權改革搞好了,就能為創新發展添一把柴加一把火,讓市場和社會主體共享發展。“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只有圍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來進行體制機制的改革,讓社會公眾迸發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才能為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國務院2015年11月發布《關于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的通知》,明確要求列目錄、砍證明、簡流程,讓創業創新過程更順暢,經濟發展之路更通暢,人民群眾心情更舒暢。
改革要做減法,也要做加法。簡政放權改革本身是“有所不為”與“有所為”的辯證統一。任何改革都可能有兩面性,既有信號,又有噪音;既可能形成正能量,也可能產生負能量。“既然我沒有權力了,也就沒有責任了”,是簡政放權改革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噪聲。針對此種現象,制定“責任清單”和“權力清單”的意義就在于立此存照,便于行政主體“照鏡子”,社會公眾“打板子”。據媒體報道,2015年,國務院著力打造投資項目縱橫聯動的審批監管平臺,以“互聯網+全程監督”的新模式,實現了責任和權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監管同步到位。
簡政放權改革本身有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是一種具有連續性的運動過程。雖然還存在不少硬骨頭,但改革往往就是在反復拉鋸試驗中結出果實。通過持續深入改革,最終將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從而助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部副主任、教授)
編輯:秦云
關鍵詞:簡政放權 改革 市場 社會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