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廈大博導“炮轟”劍指導師資助制變形
連日來,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王諾微博發公開信,抨擊廈大博導制度,引起關注。王諾稱,廈大強制性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博導須提交一大筆研究經費供博士生使用,不交錢就不許招生;還強制要求所有博士生課程選課人數必須5人以上,否則取消。廈大官微對此回應,這是溝通不到位產生的誤解。而王諾去年11月發布的“退出學界”聲明提到的對學術機制“完全絕望”,也被廣為解讀。
博導交錢才能招博士,源于研究生導師資助制。其制度本意是,讓導師用課題研究經費“資助”博士生完成學業,讓其輔助導師搞研究。但得看到,我國高校各學科課題資源差異很大,有些人文社科類學科課題經費總體偏低,且學科性質有別,對此學校應區別對待。
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是,學校給每位導師提供充足的課題經費(而非要求教師自己想辦法申請),然后導師從經費中資助學生——對那些重要的基礎學科來說,這更有必要。事實上,即便對一些課題資源相對豐富的理工科導師,該制度也存在問題,畢竟要獲得政府的縱向課題不易,有的導師為搞到課題、經費,不惜拿教育資源(招生)去做交易(招收能提供校外課題、經費資源的學生),滋生腐敗。
而要結合學科特點明確導師職責,需發揮教授委員會等學術共同體的作用。而揆諸眼下,我國高校推進研究生資助制時,普遍采取的是行政方式,由行政部門制訂方案再要求各學院落實,這讓教師訴求被淹沒。
廈大校方稱,學校對博士生導師資助制的設計已考慮到學科差別,“對于一些基礎學科,學校給予減免支持。”該校還曾提出,若導師存在科研經費助研津貼額度不足支付導師配套經費的情況,可向社科處、科技處提出調整相應科研項目經費預算的申請。但政策歸政策,王諾炮轟的“一刀切”要求,教授們反映的學校網站相關設置,就反映了制度、政策在具體落實過程中的走調變形。
這種變形,在博士生課程設置上同樣存在,本來說重要課程選課人數未達要求按程序報備核準后仍可開設,可執行時仍搞“強制要求”;這種變形,還體現在高校教師評價、晉升體系仍“一刀切”地采取課題、經費、論文指標等問題上。
包括很多人文學科在內的基礎學科,動輒被經費、課題、上課人數等問題“卡死”,讓學者不堪重負,讓學術難有生氣,這指向的仍是行政治教之弊。我們常呼吁在高校內實行“學術自治”,可如果在博士生課程設置等問題上教師都沒決策權,仍是有關行政部門罔顧學科屬性等自行拍板,那學術自治又從何談起?所以,這起個案對一些人、一些制度,理應起到些“點醒”作用。
□蔣理(教育學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廈大博導制度 導師資助制 廈大博導王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