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紀實:奮勇邁上城鎮化新階段
原標題:奮勇邁上城鎮化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紀實
經濟日報記者 瞿長福 馬志剛
在一個超過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一個宏大而深遠的時代命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站在時代發展的制高點,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出發,以寬廣的戰略視野,堅持全面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從聚焦“走出一條新路”到明確城市發展“路線圖”,從提出解決“三個1億人”目標到新型城鎮化試點,描繪出一幅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宏偉藍圖,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持久強勁動力。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印發,文件勾畫出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路線圖”。
此前,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距上一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已經37年。
往前2年,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城鎮化工作會議。
幾年之中,兩次召開最高規格的城鎮化專門會議,數次頒發總體性、政策性舉措,彰顯了城鎮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極端重要性:走什么樣的城鎮化道路,不僅直接關系到城鎮化質量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更關系到城鎮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誰,關系到如何在新常態下推動中國經濟全面轉型升級。
這是必須回答的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鎮化為城鄉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提供了巨大平臺。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鎮化面臨新的形勢、新的挑戰、新的困難、新的機遇。
從外部看,全球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我國面臨產業轉型升級和消化嚴重過剩產能的嚴峻挑戰,傳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工業化為依托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不可持續。
從內部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讓13億人共享發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與此同時,經濟增長換擋降速,轉型發展刻不容緩。隨著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峰值和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不能繼續依靠勞動力廉價供給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隨著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日益加劇,不能繼續依靠土地等資源粗放消耗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隨著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對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的不斷提升,不能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壓低成本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這表明,城鎮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拉動力、推動力、帶動力、影響力在新形勢下顯得更加迫切、更加突出。
一方面,城鎮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沒有城鎮化的支撐與融合,就沒有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
城鎮化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擴大消費群體、提升消費結構、釋放消費潛力、帶動相關領域巨大投資需求也在于城鎮化。
城鎮化是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加快發展服務業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變革與生活水平提高,將擴大生活性服務需求與生產性服務需求。
另一方面,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通道、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我國農村人口過多,土地規模經營難以推行,傳統生產方式難以改變。城鎮化將為發展現代農業騰出寶貴空間,進一步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能力,也將推動人口經濟布局更加合理、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新常態呼喚新的動力,新背景呼喚新的思路,新挑戰呼喚新的路徑,新困難呼喚需要新的舉措。
登高望遠,統攬全局。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新時期全面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做出了明確的頂層設計與全面部署。
“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于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經濟和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為城鎮化謀篇布局。
在總體思路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城鎮化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
在發展主線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
在城市建設上,習近平總書記告誡,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
藍圖既已展開,方向已然明確。黨中央統籌謀劃的立體宏觀、全面生動、兼顧當前與長遠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在神州大地起航。
新型城鎮化“新”在以人為核心
實踐新的藍圖、新的舉措,需要凝心聚力抓落實,疾蹄步穩往前走。
新型城鎮化首先“新”在以人為核心,“新”在人的城鎮化。過去,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忽視了以人為核心這一出發點,忽視了努力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迫切要求,帶來一些問題。
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滯后,名義城鎮化率與實際城鎮化率相差甚遠,2億多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難以在教育、就業、養老等方面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基本公共服務,無法真正在城市扎根。“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攤大餅”式粗放擴張。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不同步。“城市病”逐步加重,一些城市空間無序開發、人口過度集聚,重城市建設、輕管理服務,交通擁堵,環境問題突出,綠色空間銳減。
如何解決好人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推進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深化戶籍改革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首要突破口。
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圍繞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五大發展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當年7月,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了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戶籍改革,實行不同規模城市差別化落戶政策的明確要求。此后,全國多個省份相繼出臺戶籍改革具體方案,截至2015年11月,已有25個省區市出臺了戶籍制度改革方案。
各地以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為重點,探索降低落戶門檻、擴大落戶通道的可行路徑。安徽省只需有一定年限穩定的住房即可落戶,入戶主動權由居民自己決定。湖北省孝感市自2013年11月試行戶改,允許有合法穩定職業和有合法穩定住所人員在城鎮落戶,現在全市共吸引7萬多人落戶城鎮。
為了讓轉移人口進得來,住得下,能就業創業,各地還紛紛創新思路,扎牢公共教育、住房、就業“鐵三角”,讓新市民“定心定根”。江蘇省充分挖掘現有辦學潛力,提高公辦學校吸納度。目前,江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超過99%。廣西來賓市除了給轉移人口提供技能培訓外,還搭建了勞務供需平臺,創造就近或返鄉創業條件。
提高城鎮化質量,關鍵要解決錢從哪里來。城鎮化龐大的資金投入主要包括水電路氣、住房學校醫院等“硬件”投入,以及居民就業就醫上學、低保養老保險等“軟件”投入。為此,《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政府融資將由貸款為主轉向發債為主,培育地方主體稅種,未來房產稅、資源稅與環境保護稅將成為地方主體稅種,要放寬準入,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
為了確保在體制機制上走出一條可推廣的新型城鎮化道路,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試點地區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出臺具體可操作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標準,同時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
措施在逐步落實。在重慶,推進基礎設施領域PPP模式,建立起多元化投融資渠道,有效解決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多方面融資問題;在湖南株洲,設立新型城鎮化建設基金,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融資格局;在廣東東莞,以創新理念推進“三舊改造”,在操作主體、改造業態、資金來源、利益分配、開發方式等方面探索多元化模式,促進了城市更新。
3年來,新型城鎮化圍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輻射帶動新農村建設等系統工程,統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因地制宜、大膽創新,緊鑼密鼓地描繪出一幅氣勢恢宏的新型城鎮化畫卷。
新型城鎮化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
2013年,習近平在湖北省考察工作時說,即使將來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還有四億人至五億人在農村。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3年來,圍繞以人為本、城鄉一體、四化同步,新型城鎮化進入有質量的較快發展時期。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提升到56.1%,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7億。“十二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3個百分點,每年城鎮人口增加2000萬。城鎮就業人員占全國就業總量的比重連續兩年超過50%,全國有超過一半就業人口在城鎮上班。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深刻變化。如果用超過50%這個標準衡量,我國已經實現由農業社會向城市社會的標志性轉變。
這一變化,表明新型城鎮化正在推動“鄉土中國”走向“城鎮中國”。在城鎮,農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提高,2014年國家財政性經費保障隨遷子女就學的比例達到83.5%,完成農民工培訓2300萬人次。2014年,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40萬套,基本建成511萬套。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萬套。在鄉村,隨著農村轉移人口有序進入城鎮,大量勞動力從農村解放出來,推動了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農業機械化、集約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業質量效益的提高。
福建晉江,在我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中位列前沿。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晉江推進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作出批示:“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國更宜多發展中小城市及城鎮。”現在,晉江市常住總人口超過220萬,其中戶籍人口110多萬,登記在冊外來人口110多萬。在這里,每個年滿16周歲,擬在晉江居住30日以上的人,就可以在“市、鎮、村、企”四級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站辦理居住證,持居住證就可享受醫療互助、義務教育等30項市民化待遇。
這一變化,折射出我國城鎮化正朝著更高水準與質量方向轉變,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增速一直保持較快增長,城市地下管網改造投資力度持續增大,有力對沖了經濟下行壓力。培育特色小鎮是浙江省的一個大戰略。目前,特色小鎮正在成為該省加快產業升級的新載體、拉動有效投資的新引擎。據悉,浙江省首批37家特色小鎮已經吸引3300多家企業,完成投資480億元,有5個小鎮的投資超過了20億元。
城市發展質量的提高,帶來了城市面貌的新變化。讓“文化”“鄉愁”不只存于記憶,是呼聲,更是行動。各地無論是城市改造,還是發展小城鎮,都堅持規劃先行,自覺保留當地獨特的傳統文化,守住人們熟悉的自然風貌,呵護那份彌足珍貴的“鄉愁”。不少城市越來越重視地下基礎設施、產業支撐等“里子”,加強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推動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的新建道路同步建設。2015年,我國城市用水普及率已經超過98%,污水處理率達到90%。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成為帶動經濟快速增長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重要平臺。
一次次重要會議、一份份綱領性文件、一項項重要部署,是歷史的記錄,也是一座座里程碑。回首來路,“三個1億人”城鎮化問題加快解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向縱深挺進;展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牢牢把握城鎮化蘊含的巨大機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獲得更澎湃的動力。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27日 01 版)
編輯:曾珂
關鍵詞:以人為核心 新型城鎮化 邁上城鎮化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