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絲路桑葚:一道靚麗的風景
桑樹是古老的樹種,《爾雅》里就有介紹,植桑養蠶是國人的古老產業,關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我國的絲綢銷往世界各地,由此而來的絲綢之路成為中西文化的通途、世界文明的遺跡。沿著絲綢之路留下許多蠶桑名優特產、民族風情和故事傳說。我有幸在維吾爾族聚居的南疆地區,被邀請到當地人家里做客吃桑葚。
早在漢代,桑隨著養蠶和絲綢業傳入了新疆,桑、蠶、絲綢在當地人的生活里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和田的“艾得來斯”綢,飲食里的桑葚,以及桑葉、樹皮的藥用幾乎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阿克陶縣有個“玉麥”鄉,就是以桑樹命名的,因為在維吾爾語里把桑樹稱“玉麥”。沿著絲綢之路不少地方都有以桑來命名的地名。和田是絲路要沖,是新疆絲綢的故鄉,也有不少與桑有關的故事和傳說。“桑林疊翠”曾是和田的八景之一,植桑養蠶、繅絲織綢是和田人的古老產業。
沿著古代的絲綢之路,不論是南道還是北路,深入到村鎮,到處都是桑樹,街旁路邊,水渠兩畔,房前屋后,遍植桑樹,在維吾爾人的心目里桑葚更是一年中最早上市的水果,不但上市賣,還是招待客人的特色食品。在維吾爾人聚居的南疆農村,5月下旬,南風送來初夏的暖風,麥浪初黃,夏季剛到,路邊渠畔,房前屋后的桑樹上就有心急的孩子們采摘桑葚。
農村里,桑葚之所以受到老幼的喜愛還把它列入果類,主要是因為桑葚成熟得最早。在嚴寒漫長的冬春季,人們見不到新鮮的果類,桑葚發白時,那些猴急的孩子們就爬到樹上采摘。大量成熟后,那就是農家的飯菜。一家老少就著桑葚吃馕,連飯帶菜,再喝些茶或奶,是一頓新鮮、營養、綠色原始的生態飯。這是真真實實的生活。林則徐因禁煙被貶新疆,在南疆生活了一段時間,他就曾經歷了這種鄉土風情的生活,還寫了24首《竹枝詞》,其中一首就是描寫這種以果代糧、桑果代飯的農村風情。
桑葚才肥杏又黃,甜瓜沙棗亦糇糧。屯屯絕少炊煙起,冷餅盈懷喚作馕。
在桑葚大量成熟的季節,家里來了客人,樹下鋪塊餐布,搖動樹枝掉下大量的桑葚更易收集。客人或坐于客廳,也有就在桑蔭下鋪好餐布,按長幼順序圍餐布周圍而坐,放上茶、馕、杏干、桃脯,再把洗凈的桑葚用盤子端來。好客的主人雖盡其所有,但客人還是獨愛桑葚,純樸的待客之道,鄉村風情足令人陶醉。
絲綢之路上的城鎮居民也都有品食桑葚的習俗,也許是桑葚最早成熟的原因,為了嘗鮮,街市里也有賣桑葚的,用盆、筐裝盛,用茶杯計量,花幾角錢就可以買一杯。南疆的桑樹有好多種,不過當地人把桑子分兩大類,白桑子和紫桑子,白桑子數量大,成熟的也早。還有一種,經過嫁接的桑樹,桑果要大一些,成熟的也晚,維吾爾語叫“卡拉于及曼”,民間多用于食療和養生。桑葚入藥早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就有記述:“桑葚久服不饑,安魂鎮神,令人聰明,變白不老”,也就是說,桑葚不但養身還可美容。有補肝腎養血祛風的作用。用桑葚熬制的果醬滋補強身,可治老年體弱出現的病癥。維吾爾民族醫還用桑葚、葉、樹皮、根皮入藥,《維吾爾醫常用藥材》一書就有記述,桑樹可謂一身是藥,遍身是寶。
在新疆,還有人用糖熬制成桑葚醬,可供常年食用。記得有一年4月下旬我們到一個塔爾塔吉克民族自治鄉,那里的人們就用桑葚醬招待我們。現在桑葚早已從傳統的自食自用走上商品市場,當地人開發出桑葚飲料、桑葚酒等系列產品。名不見經傳的桑葚正在走上國內、國際的大市場。
正如林則徐詩句所說“桑葚才肥杏又黃”,當桑葚這一年中第一個上市的水果還沒吃完,杏子也開始發黃,南疆農村那種瓜果代糧風味生活就拉開了序幕。這種半糧半果的飲食習慣也是當地人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看似原始的飲食習慣,正是現代人所追求的低碳生活。
令人不解的是,當絲路古道上的桑以及所開發出的產品走向現代化的國際市場,在內地許多地方卻見不到桑樹,究其原因,桑與喪諧音,怕沾了晦氣。還有“前不插桑,后不栽柳”的習俗。其實,桑樹從其經濟效益、營養保健、藥用、環保綠化都應是首選。傳統習俗里有好的,也有糟粕,棄舊圖新,與時俱進才是對的。古老的絲綢之路煥發現代的青春信息,迎著科學的霞光前進,陳舊的陋習必然會被摒棄。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絲路 桑葚 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