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防蚊滅蚊是重中之重 寨卡病毒會成為下一個登革熱嗎?

2016年02月23日 11:02 | 來源:南方日報
分享到: 

u=1804316745,4131299244&fm=11&gp=0


臺灣輸入一例,江西輸入一例,廣東輸入一例……新年伊始,肆虐美洲和非洲的寨卡病毒陸續進入中國境內,引發社會強烈關注。2月16日,在廣東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收治情況通報會上,廣東省疾控中心首席專家何劍峰坦言:“廣東出現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在我們的預料之中”。這個69年前在猴子體內發現的病毒,為何突然之間造成全球大流行?猴年已至,寨卡病毒會否攜手登革病毒一起“大鬧天宮”?經歷過登革熱大流行“洗禮”的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風險預判:全球大流行已成定勢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過蚊媒傳播的一種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從恒河猴體內被發現,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的人體中分離到。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一直很“安靜”,全球僅報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發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普島發現寨卡病毒暴發疫情。2015年5月,巴西報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報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時,歐洲、北美、東南亞多國報告發現輸入性病例。

寨卡病毒在本地傳播和爆發的可能性有多大?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與熱帶醫學院副院長陳曉光教授認為,“形勢非常嚴峻!因為對于寨卡病毒病這么一種正在全球暴發流行的新發傳染病,目前對其的許多流行病學規律和特征我們還知之不詳或知之不確,也缺乏有效的防治藥物和疫苗”。

陳曉光教授介紹,寨卡病毒分兩個品系:一個是非洲品系,另一個是亞洲品系,而目前在全球流行的屬于后者。“人類從非洲走出,很多病原體也從非洲擴散開來”,寨卡病毒1947年發現于非洲,主要在森林中以“猴-伊蚊-猴”的方式流行。

“寨卡病毒跟登革病毒類似,都屬于黃病毒科和黃病毒屬。寨卡病毒病跟登革熱一樣,屬于地方性動物源性傳染病,起初只是在猴子之間傳播。近些年,登革熱在全球的流行越來越廣,寨卡病毒也在短短幾十年間,實現了從動物到人、從叢林傳向城市、從非洲擴散到全球的巨大跨越。發生如此變化的確切原因和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一般認為是在環境和氣候等條件變化的篩選下,病毒本身發生了變異和進化,從而適應了宿主從猴到人的更迭。最新的研究結果也已證明,寨卡病毒的NS1蛋白的編碼基因發生了改變,這些改變可以使其適應人體的免疫系統,從而實現在人體內的感染和復制。”陳曉光教授說。

目前全球已經有很多國家出現寨卡病毒流行,中國包括臺灣在內已經有3例感染病例,去年遭受登革熱重創的臺灣,“馬上要成立媒介傳染病研究所,嚴防寨卡”。從世界衛生組織的研判來看,寨卡病毒全球大流行已經成定勢,流行態勢非常嚴重。

陳曉光分析,一般認為,寨卡病和登革熱一樣是種自限性疾病,臨床表現比較輕微,但前年廣東登革熱大流行時,已經出現多例重癥甚至死亡病例,臺灣的登革熱流行也是如此。除了與登革熱類似通過蚊媒叮咬傳播外,寨卡病毒還可以通過性傳播和垂直傳播(母嬰傳播)。另外,寨卡病毒感染較易引起神經系統的病變,如格林-巴利綜合征;巴西等國“小頭嬰”出生率突然升高,矛頭也指向寨卡病毒。這些都凸顯了防控寨卡病的重要性。

而從傳播途徑來看,中國面臨的風險也相當大。寨卡病毒是蚊媒傳染病,目前已知埃及伊蚊為寨卡病毒主要傳播媒介,白紋伊蚊、非洲伊蚊、黃頭伊蚊等多種伊蚊屬蚊蟲也可能傳播該病毒。根據監測,我國與傳播寨卡病毒有關的伊蚊種類主要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廣東雷州半島以及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州、德宏州、臨滄市等地區;白紋伊蚊則廣泛分布于我國河北、山西、陜西以南的廣大區域。以廣州為例,主要是白紋伊蚊和庫蚊居多。

“除了伊蚊以外,是否還有其他蚊蟲也能傳播寨卡病毒,還有待研究。”陳曉光教授介紹,國外有資料顯示,從疫區采集的庫蚊和按蚊體內分離出寨卡病毒,“這些蚊蟲能被感染,但是否能復制病毒,是否能傳播到下一個宿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尚未可知。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這牽涉到蚊媒防制策略的制訂,需要抓緊解決。”

“不幸中之萬幸的是,中國現在還屬于冬季,不適合媒介蚊蟲的生長繁衍。如果是夏季,輸入病例本地傳播的防控難度就會非常大。”

而廣東疾控專家研判也認為,當前寨卡病毒在美洲地區的傳播呈上升態勢,廣東與美洲國家的勞務合作密切,人員貨物往來頻繁,與非洲和東南亞等疫情國家也有直接航班,疫情存在跨境傳播的風險,廣東也可能會繼續出現輸入病例。

八成感染者為隱性感染

寨卡病毒病的臨床癥狀包括發熱、皮疹(多為斑丘疹)、關節痛、肌肉痛、結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一般持續2-7天后自愈,重癥和死亡病例少見。但要命的是,約80%的人為隱性感染,僅有20%的人出現上述臨床癥狀。

這一點也跟登革熱非常相似。同為蟲媒性傳染病,登革熱在過去15年間發病率上升了70%,每年約有5000萬-1億人口感染登革病毒。2014年廣東省發病數達45171例。“隱性感染是登革熱暴發流行的重要推手。”中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汪濤主任醫師領銜的團隊和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陸家海教授團隊聯合研究發現,登革熱流行中隱性感染和顯性感染的比例為2.2:1。登革熱暴發疫情中,人們往往重點關注發病人群(即顯性感染),而忽視隱性感染人群的傳染防控。去年3月,這一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專業期刊《被忽視的熱帶疾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上。

陳曉光教授也一早關注到這個問題。去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曾指出,2014年登革熱大流行后,廣州3.7萬感染者,意味著有近10萬的隱性感染者,“近10萬人體內可能已有I型登革熱抗體背景下,如果再感染其他型別登革病毒,這些人體內的抗體就可能成為導致重癥的‘打手’。”

從目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寨卡病毒的隱性感染者比例遠高于登革熱,這些隱性感染者感染病毒后未發病,成為隱性傳染源,給防控帶來更大的難度。

陳曉光教授介紹,隱性感染者只要體內有病毒,被蚊蟲叮咬后,同樣具有傳染性。登革病毒血癥(血液中能檢測到病毒)的時間大約為1周,也就是說,這一時間被蚊蟲叮咬,都可能造成傳播。

但寨卡病毒這方面的數據比較有限。科學家發現,寨卡病毒在人的體液、唾液、精液里都比較容易出現,加上已經發現寨卡病毒能通過性傳播,寨卡病毒的隱性感染者,或許會成為一個更大的問題。2月16日,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發布的資料顯示,廣東省首例輸入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接受隔離治療4天后,體溫恢復正常,病情好轉,血液中已檢測不到病毒,但在尿液和唾液中仍發現病毒核酸呈陽性。官方資料顯示,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資料提示可能為3~12天,患者的傳染期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產生病毒血癥,并具備傳染性。

如何防控隱性感染者?讓所有人去做病毒檢測,顯然不現實。陳曉光教授認為,對公眾來說,更有實際意義的指南,一是不要去寨卡病毒病流行地區,不得不去時,要做好防蚊措施。二是如果在當地被蚊蟲叮咬過,回來時要主動去檢查,出現癥狀時更應該如此。“關鍵還是要多做科普宣傳和教育。”

廣東省疾控中心首席專家何劍峰透露,廣東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患者此前在委內瑞拉工作,雖居住在寨卡病毒流行區,此前卻并不知情,也未能主動申報。目前大陸兩名輸入性病例,均是由廣東口岸檢疫部門發現的。

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鐵表示,廣東與南美地區交流較為頻繁,不少廣東人都在南美寨卡病毒流行區居住、經商、務工等。由于南美地區的官方語言主要為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而大多數務工人群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往往與當地語言不通,也看不懂相關的疫情提示,具有相當的潛在風險。因此,他提醒,如果有親友在南美疫情流行地區,國內親友應主動告知其相關疫情知識,提醒注意防護。

防蚊滅蚊是重中之重

預防寨卡病毒流行,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控制傳播媒介——蚊子。


編輯:趙彥

關鍵詞:防蚊滅蚊 寨卡病毒 登革熱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影片 | 亚洲国产热久久综合 | 一级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 五月天在线视频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