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張頤武:回憶閻公
閻肅先生在大年初五仙逝,他的公子閻宇在微博上的訃告也對大家滿是體諒和善意:“不得不在春節假期向各方報告,如按閻老的習慣肯定是不愿在這特殊時間打擾大家的,真的很抱歉!我父親閻肅,于今晨,2016年2月12日晨平靜地離開了塵世。很平靜,沒有任何痛苦,就像睡著了一樣。老爸可能覺得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就這么離開了。我們無力改變命運。再次為打擾大家深深抱歉!”過年期間害怕為大家添麻煩、打擾大家,這是一種“將心比心”的善意,是傳統中國人的“禮數”,這其實也是閻公始終為他人著想的善意的傳承。看這個忍著自己的傷痛,給大家善意和體諒的訃告,感覺閻公的精神仍然在延續著。過化存神,斯人已去,但他的精神和作品仍然能夠傳下來。這種與人為善、為人著想其實是閻公留給我們最重要的遺產。這篇訃告里那種對別人的體諒和善意就是閻公精神的延續。
閻肅
上世紀90年代我就多次見過閻公,但那時我還是個年輕人,和他的想法思路少有交集,我們也沒有來往。真正有來往的是最近一些年,我和閻公經常在各種場合相遇,就常常一起閑聊。他周圍的人都叫他“閻老”,好像只有我們這些和他關系并不密切、卻常有交往的人才會叫他“閻公”。我們對許多事情的看法很接近,他作為名滿天下的前輩也沒有架子,而是對我很親切,常對我有熱情的褒獎和鼓勵,于是就有了不少交往。這些交往都很淡,并不密切,但我們聊得來。我和閻公不見面也沒有關系,但一見面就很有得聊,天南海北都能說的開。他常說和我聊天很放松,能談些文藝界的掌故。那些他曾經經歷的掌故也都是我研究領域內的事情,所以說起來都接得上話茬,就談得熱鬧。
閻公和我交往主要是發短信,他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或是看到了什么文章等都要發個短信和我交流一下。他和我的短信往還前幾年還是很不少的,他對年輕人不熟悉傳統文化常表憂慮,一次看到我講國學和現代性的文章,閻公就專門發了幾條短信來討論,講他的看法,覺得唐詩宋詞是最容易親近的傳統文化,有詩意、容易理解、內容豐富,比起《詩經》、《楚辭》或諸子典籍等是更生動的國學。對社會的一些現象也都有自己的意見想法,有時也發來議論一下。閻公對社會的潮流保持著關切和興趣,對俗世的生活有生動的理解。他始終對年輕人的文化抱有興趣,對“超女”等也都了如指掌。這些看來也都是閑聊,是他人生的閑筆,但看得出這樣的交流對他是很有意思的,對我來說,這些短信也是彌足珍貴的。
我們的這種往來,隨性而發,偶有所感就交流一下。我們也沒有什么合作的事情,有點“不見亦不念”的意味,但就是性格相投,見面就聊得熱烈。他有一種對晚輩的賞識,我有一種對前輩的欽敬,所以能來往得長。他有一次參加央視四套的《中華之光》要講講文化傳承,他是主角,本來沒有我的事,但他一定要讓編導找到我和他一起參加節目,他的話說得非常客氣,說是有我在幫他一下他就放心,和聊得來的人一起上節目比較輕松之類,其實是對后進的提攜。這樣的來往一直持續下來,一直到他病倒。
在我和他的交往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先生通達樂天,對人充滿善意。小事上少計較,不擺譜端架子,別人的事能幫就幫一把,圓融通達,不斤斤計較,能做多做。他其實自己很愿意靜靜地讀書寫作,但別人請他幫忙,他總是不忍心不答應。有些人以為這些年閻公常在電視里做評委等,覺得他太活躍,自然這也是他作為文藝界前輩的責任所在,但其實他德高望重、年事已高,不出面別人也說不出什么。而且如果愛惜羽毛的人未必愿意這樣出面,這都是他對別人請求的善意回應。求到他,他常不忍心回絕,看人家真誠,就答應了。他也偶爾向我慨嘆許多時間都耗費在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上,而自己的好多事都來不及做。他最讓我欣賞的是沒有文人的積習,不算計一些名利地位等等。而是覺得大家做事都不容易,自己能幫人做一點事就很好。他把事情簡化,體諒別人的難處。這種將心比心,體諒人、理解人的胸懷其實是閻公能夠得到大家尊重的重要方面。閻公在小處與人為善,樂于助人,但閻公了不起的地方是他的大處明白。對他來說,前半生也有許多起伏跌宕,一路走來也有許多不容易,但起起伏伏,得意失意都沒什么大不了。他經歷的多,見得多,看透了人生,所以對世界有更深的理解。他對莊子很欣賞,生死起伏也能看得通透。他常說起莊子的文筆真是好,莊子的人生觀讓他對事情更多一層理解。他常跟我說唐詩宋詞《紅樓夢》里都看得到莊子的影子,是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的關鍵。當然,他對國家認同大節極強調,抗戰時期在重慶讀書的艱苦歲月對他的影響至深,他那一代人都經歷過艱難,所以對國家的認同最強調。閻公小處多幫人,大處很通透,這是他處世的境界,很值得后來者學習。
他的歌詞作品把古典詩意和流行文化感覺結合,許多都是能流傳下去的。
我的感覺,他的作品之所以為人們所傳唱,其妙處大概有二。一是不搬用古典詞匯做點綴裝飾,而是把古典真真切切地“化”在自己的作品里。他真是用現代漢語和現代人的感覺來“化”那些他浸潤其間許多年的唐詩宋詞。他的創作不像有些人那樣刻意地把古典符號和文言用詞綴滿歌詞,炫耀性地展示自己的學識,讓人們覺得中國風就是直接把古典直接用上就行。他最受人欣賞的那些作品,如《紅梅贊》、《敢問路在何方》、《前門情思大碗茶》、《霧里看花》等都是很巧妙地用現代人的語匯和感覺來真正把古典的意境巧妙地傳達出來。閻公為北京寫過好幾首讓人傳唱的歌,《故鄉是北京》、《前門情思大碗茶》、《北京的橋》等,這些歌并不大量賣弄式地展示“京味兒”,卻把北京的風土人情寫活了。《故鄉是北京》里用“大”來襯托“小”,把北京的符號自然地展現后,卻自然地回到日常生活之中,就很妙:“不說那,天壇的明月,北海的風,盧溝橋的獅子,潭柘寺的松。唱不夠那紅墻碧瓦的太和殿,道不盡那十里長街臥彩虹。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便覺得甜絲絲,脆生生,京腔京韻自多情”后一段也是鋪陳之后,是“單想那油條豆漿家常餅,便勾起細悠悠,密茸茸,甘美芬芳故鄉情”。這些句子平實,是純粹流利的“白話”感覺,但濃郁的中華風卻盡在其中。而回到生活的記憶中感觸感受,正是閻公歌詞的長處所在。
其次,他善于觀察揣摩人性的豐富復雜,對人性的理解很深,所以能夠寫出絕妙的文字。他對人性人情的理解把握是其寫作的歌詞能夠為人們傳唱,也有獨到韻味的關鍵。歌劇《江姐》為人們傳唱的是《紅梅贊》,其妙處就是把革命的情懷用抒情的方式來表達,里面“紅梅”的意象感染人的力量很大。閻公自己講過關于《江姐》的一段掌故:叛徒甫志高勸降江姐有一段詞,他當時是這樣寫的:“多少年政治圈里較短長,到頭來為誰辛苦為誰忙,看清這武裝革命空流血,才知道共產主義太渺茫。常言說英雄豪杰識時務,何苦再出生入死弄刀槍?倒不如,拋開名利鎖,逃出是非鄉,醉里乾坤大,笑中歲月長。莫管他成者王侯敗者賊,再休為他人去做嫁衣裳。”這一段詞閻公自己都說“把叛徒研究得太透。”確實寫活了一個背叛者的心態,這不是把他小丑化,而是切中他的心理活動和自我想象。后來當時空軍的劉亞樓司令員擔心這樣寫有副作用,才改成現在的定稿,“你如今一葉扁舟過大江,怎敵這風波險惡浪濤狂?你如今身陷牢獄披枷鎖,細思量何日才能出鐵窗?常言說英雄豪杰識時務,何苦再寧死不屈逞剛強。”這兩段詞都寫的生動,不臉譜化,但又對人物精神的潰敗描述得有力。前面一段可以說是甫志高的心理流露,后面一段可以說是他對江姐的說法。兩段其實都把一個背叛者的狀態寫得很生動,又讓人感受到這個背叛者失掉靈魂的悲哀。這里都發掘得深,理解得透,這兩段詞都體現出閻公創作的極高水準。閻公寫作生涯最成功的時期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這時他多年的積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的思路也契合改革開放之后社會的潮流。他的歌如最著名的《敢問路在何方》,雖然是電視劇插曲,卻和開放初期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和上世紀80年代的文化氛圍正相契合,一下子就成為當時人們渴望新世界的求索精神的象征。在晚年能夠寫出這么多精彩的歌詞,其實是多少年人生歷練和精神修養的結果,也是他對日常生活保持高度的興趣,對“俗世”種種有深切理解的體現。閻公的歌詞是這個時代文化的一種體現。
閻公已逝,從此再不會有這位老人和我短信聊天了。對于閻公的創作,我覺得一直喜歡袁枚的一首《自題》可以概括:“不矜風格守唐風,不和人斗詩韻工。隨意閑吟無家數,被人強派樂天翁。”
閻公安息。
(作者系北大中文系教授)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閻肅 張頤武 回憶 善意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