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農村新春“豪賭”根源于精神世界的荒蕪
一年打工存不了兩萬元,沒想到過年幾場牌就輸掉一大半——春節期間,安徽省的一些農村青年向記者反映,過年親朋好友聚會都會擺上牌局,有人甚至將一年的辛苦錢輸了個精光。(2月14日 新華網)
春節本是一個合家團圓的日子,賭博卻讓節日走調、 變味。“麻將牌一響,幾頭豬白養”,樸素的語言,卻生動地刻畫出賭博對農民家庭生存生態的嚴重破壞。農村新春“豪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乃至社會問題,不能任其“野蠻生長”;只有找準農村新春“豪賭”的病根,才能對癥下藥。
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不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機會和境遇,經濟狀況的改變必然要求社會評價的更新,人們需要通過一些符號傳遞其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信息。賭博為農村青年提供了一個社會表現和社會競爭的舞臺,一些人通過牌桌上的一擲千金,來贏取“臉面”,從而產生“高人一等”的成就感與優越感。
從起初的勤快、農活干得好到讀書有出息,再到“以票子論英雄”,伴隨著社會變遷,農村青年的社會評價標準越來越單一化、庸俗化。在一個習慣用財富來衡量一段生活好壞的時代里,農村青年也渴望迅速擺脫因貧困帶來的自卑、不安全感和身份的缺失?!芭谱郎喜荒軕Z人”,扭曲的價值追求,讓一些農村青年“寧可輸錢,不能丟人”。
實現向上社會流動、追求社會認同,是人們一種普遍的、強烈的利益訴求;只不過,農村青年用一種滑稽、夸張、扭曲的方式把它們內在的精神需要表達出來。為了在親戚朋友面前塑造一個“混得好”的形象,一些農村青年通過炫耀性消費假裝有錢撐面子,新春“豪賭”只是他們思想迷茫與精神錯亂的一個縮影。在物質生活漸次豐盈的當下,精神世界的蒼白卻成為一種無奈而尬尷的現實。
當下的農村青年,大都直接從學校流入社會,他們缺乏農業生產經驗,對土地、農村、農業生產方式都缺乏深厚的感情。盡管在身份上還是農民,農村青年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城市化”了。當農村的文化娛樂活動難以滿足返鄉農村青年的需要,賭博便成為無所事事的他們消磨時間的一種手段。此外,城鄉之間在公共服務上的差異,如wifi、交通出行、藝術館等公共空間的匱乏,讓返鄉農村青年在賭博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新春“豪賭”不僅讓農村青年承受著物質上的損失,也讓合家團圓的初衷大打折扣。對新春“豪賭”進行糾偏,固然需要外部的規訓與懲罰,也需要內部的自我約束與調試。只有讓內心世界強大起來,少一些虛榮與攀比,多一些腳踏實地,美好的生活才會離農村青年越來越近。(楊朝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農村新春“豪賭” 農村賭博問題 精神世界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