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致公黨廣東省委會:促“粵閩經濟帶”成為國家戰略
人民網廣州1月24日電(陳育柱) 在廣東省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舉行期間,致公黨廣東省委會提出提案,建議粵閩兩省就粵閩經濟帶建設聯合向國家申報并爭取獲批,將其提升到與"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相同的國家戰略層面。
致公黨廣東省委會提出《關于打造粵閩經濟帶的建議》。提案認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增長極主要是京津冀(環渤海)、長三角(泛長三角)與珠三角(泛珠三角)三個地區,其中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已納入國家級區域戰略規劃,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重要引擎的東南沿海地區缺少國家級區域戰略規劃。因此,選擇此時打造粵閩經濟帶,有助于繼續發揮東南沿海改革優勢,實現新常態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大發展并向周邊地區輻射。
提案認為,打造粵閩經濟帶具備有利條件。當前,粵閩兩省處于多項國家戰略的重要布局位置,兩省憑借自身地緣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戰略、自貿區建設(福建:福州片區、廈門和平潭片區;廣東: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以及海洋強國戰略等戰略規劃中均有國家級布局,享受優先優惠政策與先試先行的改革權利,這都是未來建設粵閩經濟帶的重要政策基礎。
此外,閩粵兩省地域相連、人文相近,對外開放較早,經濟外向型水平較高,交流合作緊密,在交通區位、產業發展、人才交流、旅游文化資源等方面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合作空間。其中,2014年廈深鐵路順利通車、梅大高速二期及東延線正式通車、天汕高速、汕汾高速等高速通道建成,縮短粵閩經濟距離,“三小時經濟生活圈效應”初顯。
如何更好打造粵閩經濟帶?提案建議,粵閩兩省應當在"打造粵閩經濟帶建設"問題上達成一致態度,將其作為重點工作內容納入各自"十三五"規劃,兩省還需聯合向國家申報并爭取獲批,通力協作,促成粵閩經濟帶建設的頂層設計,將其提升到與"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相同的國家戰略層面來推進規劃建設工作。
建設模式方面,提案提出,積極探索"第三方委托、粵閩兩省共同批復、共同許可"的規劃設計模式。建議由中央牽頭、粵閩兩省聯席制或者成立領導小組,中央委派建設組長,兩省委任建設專員,積極克服行政管理固有的時間規劃與空間規劃的矛盾,將規劃執行主體下放至市縣,必要時下放至重要鄉鎮;重點建立"政府+市場+社會"的有效互動機制,政府簡政放權、做好職能范圍內的建機制與良好政策環境營造的工作,鼓勵并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參與到建設工作中,讓市場充分發揮其資源配置功能,有效推動粵閩經濟帶建設穩步向前發展。
提案提到,未來粵閩經濟帶建設應發揮深汕特別合作區的作用,將其作為規劃建設的重要抓手,支持深汕特別合作區納入"廣州+N"珠三角范圍一同申報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或者納入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擴展范圍,促成珠三角與海西經濟區的自然貫通。
粵閩兩省都是僑務資源大省,兩省在僑務工作以及僑務資源利用方面均具備豐富的經驗積累。提案認為,未來粵閩經濟帶建設可以積極發揮廣泛聯系海外僑胞(臺商)、涉僑組織(僑聯、致公黨)、商會協會的優勢,充分利用海外僑胞熟悉我國和住在國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的特點,"以僑為橋",發揮僑民間公共外交的橋梁作用,引導僑商參與中國、粵閩兩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實施"互聯互通"。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致公黨 廣東省 粵閩經濟帶 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