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舊衣物回收不該成為管理盲點
無論從節約還是環保角度,舊衣物回收再生都應當重視起來,做好政策扶持,破除壁壘,消除亂象,不要在管理上留盲點。
近年來,上海不少居民小區出現了諸如“大熊貓”“綠房子”之類的廢舊衣物回收箱,往往還打著“公益”或“政府實事項目”的旗號。事實上,其中有些箱體已經被收垃圾的小販承包,導致舊衣物直接流向二手市場或焚燒爐,有公司從中獲利。
上海的舊衣物回收,讓我想起一些地方的垃圾分類,社區居民積極配合,把垃圾分類裝袋、投放,保潔人員來了,還是混在一塊運走,垃圾分類形同虛設。居民以為自己的舊衣物得到了“善待”,現實卻是被小販掏出回收箱,能賣的賣錢,不能賣的扔進垃圾桶。如此原始、粗暴的處理方式,與公益、環保沒有一毛錢關系。
政府重視舊衣物回收利用是好事,但管理不能成為盲點。舊衣物回收公司按箱收費,不管小販如何操作,這種單純以利益為導向的粗放式管理,根本不可能滿足上海市政府對舊衣物處理提出的“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目標要求,也與居民的良好愿望背道而馳。由此產生的利益,被什么人瓜分?是否存在利益輸送?仍堪細問。
相比之下,盡管還存在諸多不足,上海在舊衣物再生利用上還算走在前列,哪怕一直在推垃圾分類的廣州,舊衣物回收箱也難得一見。尷尬的現實是,我國每年產生大量舊衣物,這些舊衣物多半被扔進垃圾桶,再生利用率不足10%,浪費與污染并存。這個問題至今仍未在政策層面引起重視,譬如在最新的《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中,舊衣物依然不在規定的“再生資源”之列。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都有成熟的二手衣服市場,而我國對二手衣服的交易仍然明令禁止。企業層面,國家的產業優惠政策目前還未涵蓋廢舊紡織品領域,一些優勢企業盡管攻克了研發環節難題,但由于再生產成本高昂、成品市場認可度低,缺乏生產積極性。
隨著物質生活的進步和社會觀念的改變,衣物淘汰率將會越來越快,無論從節約還是環保角度,舊衣物回收再生都應當重視起來,做好政策扶持,破除壁壘,消除亂象,不要在管理上留盲點。制度供給跟上,應盡快制定相關標準,保障舊衣物回收利用有序開展;動用財稅杠桿,在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提升行業吸引力,引導相關企業進入;鼓勵再生利用科學研究,提高舊衣物再生利用科學性與生產效率;強化行業內外部監督,行政與公眾負責外部監督,行業組織負責內部監督。如此,才能讓舊衣物回收早日走上正軌。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舊衣物回收 管理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