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給雙子塔的法國情書
借助法國人當年的創舉,最擅長“書寫傳奇”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基斯,用異國的情懷給美國人送來了一首情詩,一曲挽歌。《云中行走》帶我們“重回雙子塔”,無論是全景、近景、內廳、還是常人無法領略的俯視視角,“360度無死角”。有時太過逼真,帶來的反而是種感傷,當落日的余暉照射在這個不復存在的紐約象征時,電影用一種難忘的方式復活在了記憶。
一部允許改動素材的劇情片,《云中行走》與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走鋼絲的人》不盡相同。《云中行走》中的前半部充斥著成熟的類型片元素,巴黎的浪漫和紐約的快節奏,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鋪墊已足夠完整。尤其是在菲利普·伯特來到紐約后的籌備階段,情節編排遵從著常見的規律:組隊、踩點、遇挫、登頂……一步步逼近高潮,再來些踩釘子、騎電梯井等意外,行之有效地調動著整部影片的節奏。
雖說這些細節的確來自于伯特的真實經歷,但在好萊塢式按部就班的劇本編排下,已經成為了《11羅漢》那種固定的搭配模式,就連本·金斯利飾演的導師都似曾相識,仿佛是《雨果》中隱居的電影大師梅里愛,為晚輩們傳授早已失傳的秘籍。
相比之下,開場的巴黎段落則帶有濃重的法式情調,伯特與安妮的相遇、相愛和相知,一直在補充著主角的精神層面(如果能忽略囧瑟夫生硬的法語和手勢的話),畢竟只有熟悉的人才了解他在訓練中的失敗,落入池塘的尷尬,半夜釘棺材的惶恐,或許才是陽光少年內心最真實、脆弱的一面。成長的痕跡,傳奇的構建,愛情的支持,我們仿佛又看到一個“阿甘”跑來,不知疲倦,不畏艱險。更何況這個法國人的終點,是一個已經消失的“美國夢”。
所以,這部影片在我看來,并不僅限于澤米基斯在特效技術上的精益求精,更在于電影對某個歷史時刻的凝固和重現,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心境,如何統一地呈現給遠在時空之外的觀眾。
若論極端條件下的視覺呈現,奇觀化的震撼感,很難說《云中行走》比《絕命海拔》更具挑戰性;澤米基斯反復使用的3D手法也并非獨創,向觀眾射箭、砸道具等“出屏”效果,仍屬于純體驗的感官層面;真正能深入到伯特內心的堅持,是對他所有行為動機的理解,這種“作死”的理想,源自“自由”的徹底征服感。
歷史上的伯特在四百米的高空走了45分鐘,8個來回才被警察拘捕,澤米基斯則花了近一半的時間,讓觀眾近距離地感受到他的平靜。每一次邁步、轉身、下跪,擁有了升騰的儀式感,進入了忘我的境界,也就不再需要遲到的喝彩了。
囧瑟夫的表演把伯特這個角色純凈化了,他沒有斯諾登、菲舍爾、喬布斯那般沉重的外壓和野心,反而被恐高的同伴襯托得格外淡定,只有在樓頂上突遇陌生人時,表現出的緊張,才像是個被大人發現閣樓秘密的小男孩。而那個不置一言的美國人,可算是影片中的神來之筆,和9·11后消失的雙子塔一樣,成為了紐約這座城市永遠的秘密。
□董銘(影評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云中行走》 “重回雙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