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內蒙古自治區兩會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內蒙古政協:商以求同協以成事 建言議政服務大局
2015年,自治區政協自覺配合自治區黨委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的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充分發揚民主,向黨政部門、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盟市政協和政協委員廣泛征集協商議題,經過深入研究反復論證,精選出黨政關心、社會關注的重大議題,作為年度協商重點,并就每個重大議題,組織力量深入調研,在掌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組織相關方面,就10個主題開展了協商議政。其中,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在協商民主中的作用、深化中蒙務實合作提高內蒙古沿邊口岸發展水平兩次專題協商活動,本報先后于2015年4月29日、6月25日以專版形式做過報道,現就其他幾個專題協商活動作一介紹。敬請關注。
聚焦“十三五”規劃獻策建言
2015年9月23日至24日,自治區政協十一屆十二次常委會議,圍繞制定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5年規劃建言獻策,就“十個全覆蓋”工程實施情況進行專題協商,為自治區全面小康決戰決勝階段的發展獻智出力,形成7個方面的意見建議。
一.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加強農牧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提高生產組織化水平,發展綠色、優質、高效、安全、智慧農牧業。強化科技信息支持,加大電子商務發展力度,實現農牧產品生產銷售的市場化電子化。充分發揮高校和農牧業科研院所的人才與技術優勢,改革現有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大規模對農牧民開展適用技術培訓,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工業經濟要堅持輕重結合、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方向。堅持軍民融合發展,推動產業延伸,持續向高端制造發力。廣泛利用國內外資源,注重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深度、廣度和速度。通過參股、聯合收購等形式并購國內外技術領先型企業,在合作共贏中實現技術引進。加強與國內高校、專業研究院所的強強合作。
二. 促進開放開發和城鄉協調發展。加強同俄蒙等國合作,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以口岸城市為重點,突出抓好跨境合作區、綜合保稅區、邊境合作區、口岸經濟區等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口岸通關能力。深入研究PPP等融資模式在城鎮化過程中的應用,提出適合于我區城鎮化發展的戰略、路徑和保障措施。對參與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企業,從土地規劃、項目資金、稅費政策、貸款等方面給予支持。通過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民就業創業。積極推廣生態種養模式。
三. 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大創新型企業培育力度,創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落實知識產權保護要求。實施關鍵技術攻關和科研成果轉化工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快構建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產品、工程、服務、環境質量標準體系。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創新優惠政策,建立創新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強管理,確保創新資金用到實處。
四. 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高等級鐵路公路通道建設。民航方面要形成干線、支線、通用機場有機聯系的多樞紐、多層次、開放式的民用機場體系。合理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提高主要城市軌道交通承載力。抓好水資源合理配置與開發利用,重點推進引綽濟遼等引調水工程建設,積極推動黃河沿線盟市間水權轉換,解決沿黃河地區發展用水問題。加強大江大河、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以及蓄滯洪區等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建設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有效銜接,促進規劃、建設、發展同步。開展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政務公共平臺試點建設與應用。
五. 大力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加大農村牧區學校整合力度,財政資金適度向農村牧區教育事業傾斜,鼓勵民間捐資助學。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建設一座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盡快建成國家級、自治區級和邊境旗市的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新建內蒙古群藝館。制定“十三五”舞臺藝術重點選題劇目創作規劃,設立內蒙古自治區民族藝術發展基金。加快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登記核查制度。出臺《內蒙古城鄉醫療管理條例》,建立全區統一的衛生信息化平臺。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指標體系納入“十三五”規劃,強化民生、扶貧等方面的規劃編制。繼續健全完善城鄉婦幼保健服務體系,加強公辦幼兒園等兒童教育服務設施建設。要認真落實黨管武裝的政治原則,及時研究解決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大問題。
六. 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將農牧區養老服務建設列入“十三五”規劃。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建設養老機構,制定醫養結合試點工作規范標準,形成養老、照護、康復、臨終關懷相互銜接的服務模式。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加強信息征集、評價、管理。推進法治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提高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
七. 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盡快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和碳排放抵償管理辦法。提高保護區單位面積管理經費投入。加大執法力度,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地下水資源管理和水源地保護。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指標納入地方各級黨政考核評價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將節約資源放在“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位置,制定地方性法規,提高資源高消耗行業市場準入標準,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鼓勵發展循環經濟,結合循環化改造試點,循環經濟園區建設,加快推進資源多次利用和企業之間廢物交換利用、有害物質提取回收利用、廢水處理循環利用、能源梯級利用、園區基礎設施共用。實行煤炭、電力、用戶一體化發展,推進新能源產業規?;l展。
促進“十個全覆蓋”工程落到實處
2015年6月以來,自治區政協組成調研組先后深入盟市、旗縣(市、區)、嘎查村,就這項自治區最大的民生工程實施情況進行專題調研。9月24日,自治區政協十一屆十二次常委會議圍繞“十個全覆蓋”工程實施中的問題、對策,邀請有關方面進行了專題協商,集中各方面的意見和看法,提出今后工作建議。
一. 嚴格考核問責,堅決抓好落實。各地應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對正在開展的“十個全覆蓋”工程進行再認識、再督查、再安排、再落實,動員各方面力量集中攻堅、齊抓共建。要把“十個全覆蓋”作為“一把手”工程,各地主要領導親自抓落實,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層層傳導工作壓力,嚴格考核,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著落。要高度重視并認真組織對項目完成情況進行檢查驗收,群眾不滿意的要進行整改,完不成任務甚至弄虛作假的要嚴肅追責。把推進工程建設作為鍛煉、考察干部的重要平臺,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繼續深入動員,廣泛發動群眾,把政府的主導作用和群眾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把國家補貼、社會資助和群眾投工投勞結合起來,讓農牧民在工程建設中唱主角。對各地創造的成功經驗進行認真總結,及時加以推廣和應用。確保工程質量,切實把“十個全覆蓋”建成經得起歷史、實踐和群眾檢驗的民心工程。
二. 完善規劃方案,注重因地制宜。各地應高度重視規劃對嘎查村綜合整治、功能布局的指導作用。堅持分類推進、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兼顧需求和可能,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考慮財政承受能力,體現群眾意愿,絕不能脫離實際、貪大求洋、盲目攀比,更不能為此過度舉債。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先把“十個全覆蓋”范圍內的實事做好,其他項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再逐步實施。把握好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的關系,在搞好沿路沿線、近城近景示范村工程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做好邊、偏、遠地區一般行政嘎查村的工程實施工作。
三. 拓寬籌資渠道,緩解資金壓力。進一步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壓縮行政經費支出,整合資金支持工程建設。繼續創新資金籌措方式,鼓勵和動員金融機構以不同形式支持我區農村牧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適當調整工程資金分配補助政策,由按盟市確定比例補貼調整為以旗縣為單位,分為國貧、區貧、一般和較好4個類型劃分補助標準。進一步整合各類涉農涉牧資金,集中投向“十個全覆蓋”工程。強化資金監管,堅持對工程建設資金實行封閉運行管理。進一步動員農牧民為工程建設投工投勞,鼓勵社會資金通過不同形式參與工程建設。
四. 滿足群眾意愿,力求覆蓋更全。自治區應研究并出臺具體辦法,在切實搞好自然村規劃的前提下,爭取再用一定的時間完成規劃內自然村的基本公共服務必要項目覆蓋。將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列入“十三五”規劃,明確目標要求,繼續加大對農村牧區的投入,最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農牧民,讓農牧民共享城鄉統籌發展成果,同步實現全面小康。自治區和盟市應進一步挖掘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的潛力,研究設立適當額度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資金。
五. 全面深化改革,助力工程實施。在“十個全覆蓋”工程實施過程中,應積極推進農村牧區財政資金預算分配制度、產權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宅基地制度、涉農項目資金使用體制、事權審批體制、社會資本投融資體制等改革。工程實施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最終也要依靠改革的辦法解決。通過農村牧區土地確權,可以極大地激活農村牧區的資源和資產。通過擴權強縣的事權審批體制改革,加以解決工程項目審批環節多、時效差、成本高的問題,提高工程建設效率。通過宅基地所有權制度改革,解除農牧民對宅基地所有權的顧慮,推動拆除危舊房。改革涉農涉牧項目資金生成和管理機制,可以整合涉農涉牧項目方面的同質化資金,解除旗縣整合資金的顧慮,適當合并或對同類項目資金切塊下達,可以更好地發揮旗縣的工作能動性,更好地發揮項目資金的集聚效應。
六. 加強后期管護,鞏固建設成果。各地應制定“十個全覆蓋”工程管理細則,堅持工程建設和管理同步謀劃、同步實施。積極引導嘎查村制定村規民約,按照村民自治為主、政府適當補貼的原則,建立工程長效管護機制。安全飲水工程、街巷硬化工程、衛生室、文化室可以實行行業管理和村民管理相結合,逐步明確產權,責任到人,確保管得好、用得住,為工程長期發揮作用提供保障。
七. 統籌重點工作,提升整體效應。統籌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基層黨組織建設。自治區調研督導組、盟市推進工作組應充分履行職責,認真督促指導“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
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合理有序流轉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符合改革方向和國家政策導向,在我區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為推動流轉科學合理有序進行,2015年,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郭啟俊帶領部分自治區政協委員和政協農牧業委員會和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專家學者,深入到7個盟市的9個旗縣區,對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召開協商會議,請職能部門和相關方向就此議題進行了協商,提出了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及其配套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土地流轉工作的宣傳力度,通過典型引路和示范帶動,使廣大農民群眾看到土地流轉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幫助他們轉變觀念,增強其自愿參與土地流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加快土地流轉服務和管理網絡建設。全區應依托各級農經部門建立盟市、旗縣、鄉鎮、嘎查村流轉服務體系。
(三)有序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由于各地的情況不同,可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辦法破解土地細碎化問題。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最好是在總結確權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分批推進,為土地整合贏得時間。未列入確權的地區,要在加快建立土地流轉服務和管理平臺的同時,抓緊做好完善土地承包合同,規范流轉行為、健全登記資料等基礎性工作。
(四)探索以土地為主的產權制度改革。選擇基礎好的地區,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逐步實現土地經營權融資功能。在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地區,及早進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及其他資源性和經營性資產的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為搭建有形的農村土地交易市場平臺做準備,并分步過渡到農村各類產權交易的綜合產權交易市場。要建立中介評估機構,為農戶承包土地流轉提供中介服務。
(五)積極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政策支持,引導龍頭企業參與土地流轉;要把培育新農民擺上重要日程,積極發展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 (六)加快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持涉農公益性服務部門向下延伸并拓展服務范圍,大力培育各類新型經營性服務組織;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社與家庭經營融合發展,鼓勵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為農戶、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提供生產、加工、銷售等系列化服務,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條;創新金融服務,建立由財政出資和支持的農業擔保公司,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
依托清潔能源發展推動大氣污染防治
清潔能源發展既是治理大氣污染的關鍵,又是我區產業的強項。2015年6月,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董恒宇帶領由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民盟內蒙古區委、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環保廳等相關負責同志以及部分政協委員、專家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圍繞我區大氣污染防治和清潔能源發展先后赴烏海市、阿拉善盟進行專題調研,其后召開協商會議,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強化戰略統籌,重視規劃對接,進一步增強大氣污染防治和清潔能源發展的合力。要加強統籌,合理布局,進一步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清潔能源發展與其他相關規劃的對接,進一步推動建立大氣污染治理的區域合作機制,積極謀劃參與華北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爭取碳排放交易中的主動地位,爭取國家對清潔能源輸出地的差別化政策傾斜。
(二)強化分類指導,突出面源治理,積極為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建設和發展騰出更大的環境空間。各地結合自己的實際,在防治大氣污染,特別是治理面源污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應當及時總結,加以提高。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面源污染監測、監督機制,加大監測監督力度。
(三)強化頂層設計,落實相關政策,大力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要積極推動我區電力通道加大外送可再生能源的力度。要切實落實“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購指導意見”。
(四)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及時解決大氣污染防治和清潔能源發展中科技、資金方面的突出問題。建議有關部門積極組織開展區域性環境容量、污染物來源及環境質量變化趨勢研究,特別要加強我區重點能源產業區域的相關研究,努力為合理布局相關產業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要大力推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不斷提高我區大氣污染防治的科學水平。要統籌研究解決目前比較突出的企業節能減排治污技術改造資金不足問題。
(五)加快我區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利用步伐。建議自治區設立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試驗區,設置煤層氣、頁巖氣資源勘查專項基金,積極推動,加快步伐,力爭“十三五”期間,我區在煤層氣、頁巖氣開發利用方面有一個較大發展。
強化蒙古族源文化研究和成果轉化
蒙古族源文化研究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2015年,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帶領由自治區政協文史委、文化界部分委員和自治區社科院、黨校有關專家學者,赴呼倫貝爾市及所屬額爾古納市、陳巴爾虎旗、海拉爾區,就國家社科基金委托項目——“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項目進展及成果轉化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隨后召開協商會議,提出相關建議。
(一)將蒙古族源文化研究項目納入“十三五”規劃,為蒙古族源文化研究和開發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二)切實加強對項目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的領導。建議自治區成立蒙古族源文化研究與成果轉化領導機構,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及時掌握項目進展情況,研究解決突出問題,提出推動項目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的指導意見,特別是自治區層面的成果轉化運用意見,推動研究成果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建設。
(三)加大專業人才培養使用力度。在內蒙古大學建立蒙古族源研究中心,在相關院校建立考古科研基地,建立起高層次人才、亟需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為蒙古族源研究相關的博物館、研究中心解決部分人員編制,并允許通過公開考錄等形式選拔專業人才。有計劃地推薦部分蒙古族源研究人員進入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和“511人才培養工程”,選派到區內外、國內外專門進行學習。
(四)著力促進文博事業發展。建議自治區向國家文物管理部門申請,將內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館申報為國家級蒙古族源博物館。加快推進蒙古族源研究中心項目建設。加大文物征集力度。在額爾古納黃火地遺址、奇乾遺址建立考古遺址公園。加強信息資源共享建設。
(五)大力推進項目成果轉化利用。打造“額爾古納蒙古之源”文化旅游新品牌,培育一批精品旅游景區,促進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利用。 (六)高度重視研究成果宣傳推廣普及工作。選擇蒙古族源研究項目中適合對外交流的研究成果,推動多層次多形式的對外文化宣傳推廣活動。創建蒙古族源國際文化交流論壇,搭建蒙古族源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將目前的研究成果編印成通俗易懂的音像資料和宣傳手冊,加強蒙古族源歷史文化的普及推廣工作。將此研究項目作為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一項文化亮點工程。
關注行政執法監督助力法治內蒙古建設
法治政府是法治內蒙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牛廣明帶領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先后赴7個盟市及自治區相關部門,就“全區行政執法監督工作”開展專題調研,隨后召開協商會議,就進一步加強全區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提出建議。
(一)健全完善相關制度。呼吁國家盡早出臺行政執法監督的專門法律。自治區層面,以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為重點,填補制度欠缺,細化完善各項制度,使之充分具備操作性,全面細致規范各項行政執法行為,有力保證行政執法規范進行。
(二)加強機構和隊伍建設。重點是各盟市、旗縣應按自治區要求設立相應規格的專門機構,配備足夠的專門工作人員。各級政府行政執法部門,都應設立法制工作機構,配備專門工作人員。探索建立鄉鎮蘇木行政執法機構和隊伍。加強對行政執法和監督人員的培訓教育,全面落實行政執法和監督責任制。
(三)創新工作方式。加大力度推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和綜合執法的試點工作,盡快推廣成功經驗;完善盟市、旗縣兩級政府行政執法和監督管理,加強統一領導和協調,理順行政強制執行體制,理順城管執法體制;大力推動行政執法監督與司法、信訪的銜接工作,盡快形成制度,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考核及行政執法評議考核指標體系。
(四)樹立側重加強行政復議權威。要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及其實施條例,配足專門工作人員,依法積極開展行政復議工作,提高辦案質量,不斷探索行政復議案件的和解、調解工作,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大調解機制,充分發揮其定紛止爭的職能作用。 (五)進一步探索形成行政執法監督合理有力的新機制。整合監督資源,把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優勢互補、監督有力、富有實效”的監督體系,形成整體監督合力。
完善“三館”免費開放政策加快文化強區建設步伐
“三館”免費開放涉及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是文化強區建設的重要舉措。2015年6月以來,在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楊成旺的帶領下,自治區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我區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免費開放后的續建和管理問題進行調研,并召開協商會議,提出意見建議。
(一)建立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要把“三館”的基礎設施建設、維護運行經費、國有博物館文物征集、公益性演出補貼、群眾性文化活動經費、文化人才培養等年度必要支出納入當地政府財政預算;要保證中央財政免費開放專項補貼資金足額按時到位“三館”,尤其是旗縣,杜絕免費開放專項補貼滯留甚至挪用;要根據事業發展逐年增長“三館”經費,落實好文化事業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力爭超過1%的政策規定。
(二)擴大專項補貼范圍,提高補貼資金數額。專項資金補助應再提高數額,加大后續相關經費投入。政府有關部門應建立制度,每年對專項補貼資金進行一次督查,加大資金落實力度。
(三)改善基礎條件,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各地正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應把建設符合國家標準的旗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納入規劃,優先完成國家級、自治區級和邊境旗市共66個旗縣級公共圖書館、40個不達標文化館新建任務。完成“十二五”來開工的11個地市級“三館”建設項目,實現所有旗縣圖書館、文化館面積均達到國家二、三級標準。 (四)適度解決編制、人才緊缺等問題。建議自治區文化主管部門對這方面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結合工作實際以及政策規定,以改革的思路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請政府有關部門予以重視解決。同時,政府應積極探索和推進建立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機制,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三館”文化服務,以解決人才緊缺,提升服務水平的問題。特別要加強文物保護人才培養工作,加大對少數民族文物工作者、研究者以及基層文物干部的培養力度。
促進人口較少民族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中共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都提出,全面小康進程中不能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2015年6月中旬,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陳羽帶領由自治區政協民宗委、自治區民委負責同志和部分少數民族界政協委員組成的調研組,赴呼倫貝爾市及鄂溫克、鄂倫春、莫力達瓦、額爾古納等地,就《內蒙古自治區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十二五”規劃》貫徹落實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隨后召開協商會議,圍繞進一步推進我區人口較少民族及聚居區加快發展進行建言。
(一)要從全局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我區人口較少民族及其聚居區加快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建議國家和自治區進一步加大對我區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特別是鄂溫克、鄂倫春、莫力達瓦、額爾古納4個人口較少民族比較集中的旗、市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三)著力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建議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增加對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扶貧開發的總體投入,不斷提高對民族聚居貧困區扶貧項目建設的覆蓋度。(四)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圍繞交通、電力、能源、農田水利、牧業設施、人居環境、生態保護、便民服務等方面內容,統籌謀劃布局,繼續增加對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綜合投入。(五)進一步落實民族自治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資金照顧政策。建議積極與國家有關部委協調,全面落實有關地方配套資金的照顧政策。特別是涉及192個人口較少民族聚集村解決全面實現“十個全覆蓋”的問題,時間緊、任務重。(六)進一步加快產業化發展進程。建議國家和自治區在扶持我區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發展中,把大型項目、事關民生的重點工程和新興產業,優先向符合條件的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貧困區安排。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該區域轉移。支持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完善優勢特色產業支持政策。(七)高度重視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要特別注重抓好嘎查村黨支部建設,選準配強黨支部書記,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機制,讓農牧民充分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著力調配一批政治素質高、與農牧民感情深,懂經濟、會管理、能經營的中青年干部到蘇木鄉鎮黨政崗位就職。
編輯:陳佳
關鍵詞:內蒙古政協 商以求同 協以成事 建言議政 服務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