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紀檢監察報析監督執紀怎樣更有效:運用科技的力量
最近,云南省曲靖市督察組對70多家酒店和山莊、會所進行了暗訪。誰知,一番周折下來,卻沒有發現一起違規違紀問題。
“接連幾周,我們都是‘無功而返’。”督察組小黃告訴記者,風氣的好轉讓他們感到欣喜,但也明顯感覺到,像明察暗訪、重點檢查這類常規的監督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當前深化糾正“四風”工作的需要,必須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創新戰術,改進打法。
監督總用“老方子”,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多名紀檢監察干部表示,慣用的明察暗訪,受制于“四風”問題改頭換面、違紀干部“規避能力”增強等,作用越來越受限。此外,“四風”問題具有即時性、偶然性的特點,案件易跑風漏氣,調查對象易形成攻守同盟,沿用“老方子”,證據稍縱即逝難于固定;黨員干部違反生活紀律的行為,因對黨員自查情況報告缺乏有效審核,難以發現……
不必諱言,手段單一、老套,已經成為紀檢監察機關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的一個障礙。在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對學員的問卷調查中,關于“最有效的監督手段”選項,僅有21.9%的學員認為是“明察暗訪”,有17.9%認為是“重點檢查”,有5.9%認為是“集中檢查”。
除了手段單一、老套,紀檢監察機關在執紀過程中還面臨其他一些困惑。山東省一名縣紀委書記表示,“四風”問題點多面廣,監督對象龐大復雜,且一些“四風”問題多發于“八小時”之外,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力量有限,很難形成“縱向到底、橫行到邊”的無死角監督。此外,由于干部管理體制和管轄權限問題,紀檢監察機關對一些應追責的干部無權處置。
執紀標準和問責力度不好把握,也是紀檢監察機關面臨的困惑之一。從各地通報案例看,“同類案件不同定性”、“同類案件不同處理”等執紀標準不一、寬嚴不一問題時有發生。比如,同是公車私用,且情節相近,卻有的給予黨內警告處分,有的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同時,有干部反映,一些問題不好把握,比如哪些案件必須追究、追究到什么程度,這在處理集體決策、前任決策后任出事等事項時經常遇到。
形式決定任務,也決定方式方法。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嚴格監督執紀問責,形成了有力震懾,推動黨風政風明顯好轉。但事易時移,伴隨“四風”問題花樣翻新等情況,監督執紀過程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障礙和困惑。對此,應拓展思維,創新方法,完善制度,走出一條監督執紀問責的新路子。
當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網絡如水銀瀉地般滲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創新監督手段、深化糾正“四風”,同樣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運用科技的力量。現在,一些地方使用票據管理系統、公安“天網”等手段,來發現問題線索,固定問題證據,就是運用科技力量的表現。
多名紀檢監察干部建議,應加大這方面的力度,通過無形的手段和方式,將監督之“手”延伸到必須監督的每一個角落。比如,用好大數據平臺,對網絡輿情線索、舉報進行綜合甄別、比較;加強與工商、審計等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建設,提高查處問題線索的效率。
拓展監督渠道,加強群眾監督,也是深化糾正“四風”的一劑“良藥”。從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反“四風”一鍵通,到地方的“四風”問題“隨手拍”,再到聘請黨風政風監督志愿者,群眾監督和黨內監督日益相得益彰。受訪干部一致表示,這既可以發揮群眾無處不在的優勢,又可以緩解紀檢監察機關監督力量不足的矛盾,但一定要對群眾舉報及時回應,可查性強的要快查快結,保護群眾的監督熱情。
問題的解決,需要“治”,也需要“制”。曾任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紀委副書記的盧河英建議,糾正“四風”實踐中的定期分析報告、問題查處通報等做法務實管用、可行性強,可上升為制度。同時,對發現的普遍性問題,也要結合各地歷史、經濟、文化特點,創新組織制度,改進體制機制。比如,針對實踐中常常遇到的“異地違規”問題,應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線索移交和協作機制,不讓任何一名違紀者逃脫處罰。
關于現實中執紀尺度“十里不同天”的情況,記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已經摸索解決之道。湖北省鄂州市紀委借鑒司法實踐經驗,以規范自由裁量權為抓手,積極推行典型案例指導制度。有專家表示,這種做法將抽象的制度規定具體化,以案釋紀,以便參照執行,具有積極的意義。
當然,實踐往往要復雜得多。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過程中,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這既是糾正“四風”向縱深發展所必然經歷的過程,也是對紀檢監察機關履行好職責的挑戰和考驗。關鍵是,能否聯系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秉持改革創新精神,推動工作一步步走向深入。(記者 張磊 實習記者 孟國輝)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監督執紀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