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媒體評快播案:不能從各自的身份立場衡量其中是非
新技術時代的到來,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將對我們已有的法律觀、權利觀以及道德感帶來沖擊,我們需要跟上這種變化
最近,北京市海淀法院開庭審理的快播公司及相關被告人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以下簡稱“快播案”),在網上引起激烈討論。透視輿論熱點背后,民意與司法、技術與法律的關系,足可為網絡時代的司法實踐提供一個生動的樣本。
從一開始,快播案就呈現出鮮明的網絡色彩。首先,被告方快播公司是一家互聯網企業,其開發的播放器軟件被稱為“宅男神器”,擁有海量網絡用戶,從“出事”時起就引起眾多網友關心。另一方面,北京海淀法院通過互聯網主動進行司法公開,運用視頻直播技術對該案件審理過程進行全程直播,使本案原原本本、“一刀不剪”呈現在網友面前,也讓本案迅速成為2016年“互聯網開年第一案”。
無論爭論各方的觀點如何,我們都要為本次庭審的公開程度點贊。正是法院的網上直播,使這一事件的影響力超出了狹小的法庭,進入廣闊的公共領域。據統計,這場總時長達20多小時的“司法大劇”,吸引了100余萬人觀看視頻。司法公開是最好的普法教育,讓如此之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關注這次庭審,快播案無疑是一次成功的普法課。而本案所涵蓋的實體問題與程序問題、證據問題與技術問題、控方表現與辯護策略、互聯網發展與法律邊界等主題,都讓本案有理由成為一則經典案例。在這個意義上,不論最后的結果如何,快播案本身就是司法信心的昭示,是中國司法敢于將棘手案件曬在陽光下的進步之舉。
正由于快播案本身的法治意義,決定我們不能從各自的生活經歷、身份立場來衡量其中是非,更不能像圍觀娛樂新聞一樣,僅僅關注其中的“精彩語錄”,最后以各種“段子”收場。特別是,中國法治進程走到今天,人們不應該再從“法治ABC”開始討論,更不應該把法律問題涂抹上道德色彩,諸如被告人的辯護權、基本法律程序,應該成為討論的起點而非焦點。基于這一法治常識,關于被告人的罪與非罪、罪輕罪重,應該交由審理者裁判。在此之前,他們只是犯罪嫌疑人,享有法律賦予的相應權利,而法院也有權、有責根據法律獨立作出裁判,不受外界干擾。如果通過網絡的審判公開最終變成“網絡審判”,變成比誰的嗓門大、誰的發言“機智巧妙”,既偏離了本案網絡直播的本意,也是對法治理念的背離。
關于快播案,目前網上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專業討論。有來自法律界的探討,也有來自網絡技術人士的分析,這是有益于法治進步和技術發展的正確態度,也將使通過個案推動法治進步成為可能。毋庸諱言,從快播公司前年被查處時起,關于網絡技術的法律邊界與道德底線,就已引起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討論背后反映出的是一個核心命題:立法和司法如何應對突飛猛進的互聯網發展?如何讓網絡技術既便利生活又無損于社會善良風俗、更不能沖撞法律的底線?包括此次一些網友的吐槽,也不妨視為對司法能力的一個提醒,督促司法工作者時刻保持對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關注。
技術從來都是雙刃劍,人類文明史一再從正反兩面說明這一點。技術進步若要真正成為“福利”,離不開規則和法律的守護,而法律也在不斷的挑戰與回應中得以完善。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新技術時代的到來,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將對我們已有的法律觀、權利觀以及道德感帶來沖擊,我們需要跟上這種變化。如同互聯網剛出現時,沒有人覺得盜版是件大事,如今已全然改觀。快播案終將塵埃落定,但由此引發的思考應當繼續。白 龍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快播案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