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寧夏一村莊80%居民姓拓 或是西夏黨項族后裔

2016年01月07日 18:23 | 作者:莊電一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每年春季梨花盛開和秋季黃梨綴滿枝頭的時候,特意來寧夏中衛南長灘村觀賞梨花的游客接踵而至。這里的梨園之所以聞名全國,就是因為這上百棵幾百歲樹齡的老梨樹繁花似錦。走到跟前,記者發現這些梨樹的樹冠都比以往見到的要大得多,有的占地大半畝,底部要三四個人才能合抱。


19997770_19997770_1366295845750_mthumb


19997646_19997646_1366295399359_mthumb


19997646_19997646_1366295400531_mthumb


19997646_19997646_1366295402859_mthumb

4c46_b


點擊進入下一頁

  古梨花開 資料照片


點擊進入下一頁

  黃河寧夏中衛段南長灘村。新華社發


南長灘人告訴記者:這些梨樹是他們的祖先逃難到此地后陸續栽下的,他們的祖先也是靠這些梨樹渡過災荒的。這些老樹雖然“年事已高”,有人甚至說“年齡”最大的有七八百歲,但直至今日,每株還能結出兩三千斤梨,產量最高的甚至達到四五千斤。別看這些梨個頭不大,五六個才夠一斤,但它們香甜可口,清熱解毒,一直是市場上的暢銷品。


當地有人以此梨為原料加工成飲料,取名就以南長灘為淵源,名曰“拓老七”。這是因為,南長灘村80%以上的居民都姓拓,其余20%的人分作12個姓,也都與拓家有親緣關系。據中衛市沙坡頭旅游集團拓跋寨主管何宇峰和南長灘村主任拓守虎介紹,現在,全國姓拓的有12萬人,分布在西部十多個省,其中在中衛市境內的拓姓人就有1000多人。當地人說,南長灘村姓拓的人,起初是姓拓跋的,而拓跋正是當年西夏黨項族的大部,他們的先祖當年正是為躲避戰亂而來此定居的黨項人。


作為寧夏首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南長灘村有太多的秘密有待揭開。


消失的黨項


歷史上的黨項族曾在遼宋夏金元時代寫下濃重的一筆,隨著西夏被蒙古軍滅亡,黨項族也消逝于歷史長河中。


史書上關于黨項族最終命運的記載,至今讀起來似乎仍能聽到金戈之聲。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鐵騎與西夏交鋒多年,西夏屢戰屢敗但是卻始終難以被征服。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負傷,最終病逝于寧夏南部的六盤山中。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在傷病期間反復對手下的人說:“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死之!”所以,當西夏末帝獻城投降后,蒙古鐵騎對西夏人進行了報復,西夏末帝所在的都城興慶府(今天的銀川市)在劫難逃,西夏王陵的墓碑也悉數被砸碎。在史料中,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活躍了數百年,并且建立了西夏王朝的民族,最終蹤跡難覓。


不過,歷代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黨項族并沒有在西夏覆亡時徹底消失。近年來,在四川、陜西、青海、甘肅、安徽、河南、河北、內蒙古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與歷史上的黨項族相關的遺跡。雖然許多人隱姓埋名,已經融入其他民族,但他們以及他們的后代仍然保留一些本民族的習俗和許多鮮明的特征,有的還保存有較為完整的西夏文碑刻。


避難“梨花源”


拓守虎告訴記者,他們的祖先是一名武將,武將的家人為了逃避戰亂,紛紛逃到今寧夏與甘肅交界地帶的鳳臺山、拓家峴、拓家灣等地。其中有弟兄三人,老大到了寧夏中衛,老二到了甘肅靖遠,老三則來到中衛的南長灘。但不管走到哪里,他們都共用一本長達60字的家譜,始終不會亂了輩分。


在口耳相傳的故事中,南長灘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有幾分相似:桃花源與南長灘都是與外界相對隔絕之地。南長灘位于黃河黑山峽谷的群山環抱之中,四面山峰陡峭,難以逾越。黃河在這里轉了一個大彎并沖刷出一片狹長的河灘地,這里便成為黃河流經寧夏的第一個村莊。進出南長灘村,別無他路,必須渡過黃河。南長灘交通不便,曾經長期與外界隔絕。


即使到了近代以后,由于交通不便、遠離人煙,這里社會發展的步伐也慢了半拍。1958年,距此不遠的包蘭線通車,許多南長灘人是坐著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兩三個小時,然后在甘塘火車站上車,才走向外面世界的。拓守虎對記者坦言:在上一輩人中,多數人都沒有出過村。現在,村里最年長的拓兆財已經94歲了,他到過的最遠的地方,就是100公里外的中衛市市區。


記者這次探訪南長灘,從中衛市市區出發,先是在一段柏油路上行駛了幾十公里,然后又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顛簸了幾十分鐘,這才進入南長灘的地界,但這里仍與南長灘隔河相望。如果這段黃河沒有渡口的話,是很難越過那狹窄、湍急的河流的。讓記者感到驚奇的是,那里的渡船很巧妙,既不用燃料,也不用外力,一高一低兩根鋼絲固定了渡船兩端,通過船上鋼絲的一松一緊,就可以借助水流的沖力輕輕松松地把車輛和人員送到對岸。


農莊里的人們


南長灘是名副其實的“山”村:房屋是用石頭砌成的,道路也是用石頭鋪成的,石頭是他們就地取材最方便、最廉價的材料。最讓記者感興趣的是,南長灘不僅有“環村路”,而且有路燈,走在石頭鋪就的村路上,可以看到“某家巷”之類的路標,讓人很容易找到要去的地方。


南長灘的民居多依山而建,因而顯得高低錯落,多為四梁八柱,四合院式,有不少還是清代同治以后建造的。


除了拓姓之外,南長灘的外姓人很少,初來者多為木匠、瓦匠、氈匠等手藝人,還有一些是出于各種原因在這里落腳的。南長灘人不排外、不欺生,至今大家和諧共處。拓跋寨主管何宇峰的祖先是康熙年間從山西過來的,最終在距南長灘30多公里的何家堡子站住腳,而他們祖先的第二代就娶了拓家的女兒,因而也與南長灘有了關系。


前些年,南長灘曾經出土過一口清代道光年間的鐵鐘,雖然早已銹跡斑斑,但那上面鑄就的“江山永固 風調雨順”8個大字和十幾位拓姓祖先的名字仍然依稀可辨。拓守虎對記者說,拓家人有家譜,南長灘保存的雖然是分支家譜,但也有300多年了。直到今天,他們還是按家譜給孩子起名。不僅如此,他們一直堅持同姓不通婚。記者請他背一背家譜,他坦言背不出來,只記得前后幾輩的。


南長灘的拓姓人,體貌上也有自己的特征。“身材高大、鷹鉤鼻子、黃眼珠子”,是人們概括的幾大特征。2013年結婚后從中衛市市區來到南長灘生活的馬姣告訴記者,南長灘人的長相有特點,多數臉比較長,男人身材也比較高大。這在她丈夫身上就有充分體現。


南長灘人的語言雖然接近普通話,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嫁到南長灘已經一年多的馬姣坦然:聽是能聽懂,但不會說。記者在采訪中也常常因為聽不懂他們的語言而不得不多問一遍。


拓守虎對記者說,外面來的人多認為他們的長相有特點,而他本人則認為與漢族差別不大。現在,很多人都說他們是黨項族后裔,而南長灘人則有不同的說法。記者在村中碰到一位年約八旬的老人,老人明白無誤地告訴記者:他認為自己祖上應該是鮮卑人。拓跋本是鮮卑,后來并入黨項。


其實,即便能確認當初的黨項族人最終遷到了南長灘,他們也不是這里的最早居民。早在2000年前、甚至更早的時間,南長灘一帶就有人類活動了,保存至今的歷史遺跡為這一判斷提供了充足的佐證:近些年,專業人員陸續在南長灘及其附近發現了史前巖畫、秦代長城和元、明、清的歷史遺存。在南長灘東北側的一處斷崖上,中衛市文物管理所的專業人員就發現過秦漢時期人類居住的遺址,其裸露的文化層長達10多米,厚達15厘米,不僅有人工鋪墊的紅色石片基座,而且有陶器殘片和建筑構件。這些以罐、盆為主的陶器均為泥質灰陶,不僅器壁較厚,而且形體較大。


故事在繼續流傳


南長灘至今仍保持著淳樸的民風。黨和政府也從沒忘記南長灘,對這里給予了許多關懷和幫助。現在,南長灘一個中等收入的家庭,每年都有幾萬元進賬。


拓守虎有一兒兩女,兒子大專畢業,在位于銀川附近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工作。兩個女兒,一個在中衛市國土資源局工作,一個在中衛市市區的一個公司工作,都離開了南長灘。現在,家里只剩下老兩口留守了。2013年,為了發展旅游,拓守虎在村里辦起了“農家樂”和小賣部,一年可以有幾千元的純收入。


記者在南長灘的一個小賣部里采訪了31歲的陳生明和28歲的周振國。陳生明的母親姓拓,而周振國的奶奶姓拓,都是拓家的親戚。他們都是在外面闖蕩了幾年之后回來的。現在,他們兩個分別養著300多只羊和100多只羊,靠賣羊絨就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了。陳生明去過銀川、蘭州,周振國則到過上海、浙江,最終,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回鄉創業。除了養羊,陳生明還栽植了不少蘋果、核桃、棗樹、梨樹,他是第一個讓蘋果在南長灘“落戶”的人。他自豪地說,我在南長灘,可以做到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吃。


南長灘有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不僅讓南長灘人驕傲,也讓外地人羨慕。南長灘養育了一代代人,留住了一代代人,也孕育了南長灘鮮明的地域文化,他們的故事在流傳……(莊電一)



編輯:陳佳

關鍵詞:寧夏一村莊 80%居民姓拓 或是西夏 黨項族后裔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久久久 | 日本人妖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 尤物在线观看视频黄负 | 亚洲偷精品国产五月丁香麻豆 | 亚洲尤物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