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寶強爆粗口與廳官裸奔維權
因家人被撞身亡,王寶強13日在微博上難控情緒,對肇事者爆粗口。14日晚,微博上又曝出一段王寶強針對此事接受采訪的視頻,視頻中王寶強情緒十分激動地稱,“我相信中國法律會給我們一個公平的交待。家里人這方面的事情都不會處理,一直在這拖著。他們欺負我們家都是老實人,也不能這么欺負人。”(12月15日新華網)
寶強爆粗口,讓人想起了前幾天的廳官裸奔維權。盡管,兩者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一者為爆粗口,一者為裸奔,但實質上兩者的目的,都是借用媒體和輿論的力量維護自身的權益。試想,如果沒有廳官裸奔街頭四小時的看點,一個發生在三亞的尋常事件如何成為公共事件?在公眾的刻板成見中,城管沒有打人已經近乎是人性化執法了。同樣,如果沒有王寶強不顧形象爆粗口,一個發生在縣城的交通事故如何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一個發生在個體身上的悲劇,不過是別人眼中的小概率事件而已。只是因為廳官裸奔的細節,與寶強發怒的看點,兩個私人事件成為了公共事件,成為了新聞。
客觀地說,兩個事件在轉化過程中都存在瑕疵。對于廳官裸奔的新聞來說,裸奔的廳官存在著策劃新聞的意圖和行為。其實,他根本不必裸奔四小時,在維權過程中他回過家里,但為了保持新聞的看點,他沒有穿衣服而是拿起了相機。同時,他也不是徒步虛弱地走到市政府,而是打車到市政府門前。這樣的細節讓人看到了他狡黠的一面,也會讓人覺得裸奔維權有炒作的味道。這或許與其曾經的記者身份有關。記者具有新聞敏感,反過來,記者也知道什么樣的事件容易引起報道。故而,退休廳官作出了以上策劃。當然,退休廳官已經不再是一個記者,其策劃無關職業道德。
對于寶強爆粗口的新聞來說,也存在著一些隱藏的問題。比如,名人是否可以在微博上爆粗口。盡管事出有因,當事人處于極端憤怒狀態,但是名人身份加上微博的屬性,已經讓其表達成為一種公共表達。既然如此,名人就應該遵循公共表達的習慣,遵守公共表達的邊界。再者,肇事者曾揚言“撞人沒關系,小事兒,我找點關系就能解決”的引語,缺少事實的來源,即便是當事人也應該完整地表述信息及信息來源,以保證信息的客觀公正。對于媒體來說,更是應該謹慎地報道此類言論,除非已經對事實進行了核實和驗證。遺憾的是,媒體把當事人所說的話當成了事實,缺少一個驗證過程。
雖然兩個事件都存在瑕疵,但是公眾卻善意地理解和接受了這樣的瑕疵。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本來,策劃中的作秀是被排斥的,表達的不規范是需要檢討的,但是公眾卻沒有把這樣的事情當回事,而是繼續追問事情的處理情況。這種選擇性關注與善意的理解,其實反映了公眾對于媒體維權的認同和內心制度依賴的缺失——因為對制度缺少足夠的信心,還沒有養成制度依賴的路徑,因為對媒體監督抱有希望,認為媒體監督是更有效的維權方式;所以對廳官裸奔和寶強爆粗口的行為予以了寬容和理解,所以對事情的癥結緊追不放,沒有因為瑕疵的存在轉移視線。
媒體監督自然是一種維權方式,有時候確實有奇效。問題是,媒體監督的前提是,個人的遭遇可以成為公共事件,可以成為新聞,否則媒體監督就是一個空談,因為個人的遭遇可能根本不是新聞,無法進入媒體的議程。所以,有時為了進行媒體監督,很多維權者挖空腦袋,絞盡腦汁地策劃新聞,甚至不惜以干擾社會生活,降低社會道德的方式,策劃所謂的新聞看點,以引來媒體關注和引發輿論監督。年終歲末,討薪新聞的增多就是一個例證。而且,可以確定的是,討薪的形式也必然越來越花哨。
以策劃新聞的做法維權是一個手段,這種做法初期也能夠見效。但久而久之,策劃新聞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是:新聞的標準被提高,媒體的公信力被透支,制度的敬畏被放棄,策劃意圖成為習慣。而且,能夠進行策劃的畢竟是少數,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將因為缺少新聞看點依然沉默,處于被遺忘的狀態。因此,即便看到了媒體監督的效力,也應該清楚,媒體監督代替不了制度救濟,如何養成制度敬畏比養成策劃新聞的意識更重要。(乾 羽)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策劃新聞 王寶強爆粗口 家人被撞身亡 廳官裸奔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