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三大利器推動中非經貿合作全面升級
中非合作論壇成立15年以來,中非經貿合作正在駛入快車道。習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之際,雙方聚焦合作發展戰略對接,致力于推動中非合作提速和全面升級。
觀察人士認為,中非經貿合作成績斐然、前景廣闊,尤其是產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開發3方面優勢互補,潛力巨大,正在成為推動中非經貿合作全面升級的3大利器。
從2009年起,中國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2014年中非貿易額達2200億美元,是2000年的22倍。目前,中國對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0%。
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后續委員會秘書長、外交部非洲司司長林松添表示,中非合作發展互有需要、互有優勢,迎來了發展梯次對接的難得機遇。
他說,非洲有豐富的能源、礦產、土地等自然資源和11億人口的人力資源,市場潛力巨大。非洲國家普遍期待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國在工業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熟的技術、性價比很高的裝備、充裕的資金、企業和人才,正全面實施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產能合作對接順暢
世界銀行今年的一份報告指出,過去2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增長強勁,這和該地區與中國的經濟聯系密不可分。目前中國已成為該地區最重要的貿易和金融合作伙伴。
津巴布韋地方政府部部長薩維沃爾·卡蘇庫維爾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中非產能合作有雙方的互相需要為基礎,非洲工業基礎薄弱,資金匱乏,對于石化、鋼鐵等需求很大,希望引進這些產能,加快工業現代化步伐,而中國先進的產能具有很大優勢。
為了實現中非產能的充分對接,在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期間,商務部將主辦中國裝備制造業展。這是中非雙方首次在非洲舉辦大型的裝備展,也是中國優質裝備的一次集體亮相,包括鐵路、航空、電力、通信、機械、智能制造等行業的代表性企業。
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表示,在此次中非裝備制造業展期間,非洲企業既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裝備產品,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資合作伙伴,將中國的資金和產能與非洲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以中國制造來帶動非洲制造,助推非洲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
基礎設施亟待改善
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非洲當前發展的核心目標,但是由于配套大型基礎設施缺乏,吸引外資和技術面臨挑戰。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累計幫助非洲修建和在建5675公里鐵路,4507公里公路、9個港口、12個機場以及幾十個會議中心、政府辦公樓和議會大廈,為改善非洲基礎設施滯后的狀況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非洲經濟研究機構執行主任萊馬·森貝特感謝中國對非投資幫助當地彌補基礎設施短板:“如果沒有中國的幫助,大多數非洲國家可能依然在艱難地為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籌資。”
數據顯示,非洲目前每年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約為500億美元,尤其是在電力方面缺口巨大,這成為制約非洲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讓維·耶利澤表示,非洲仍面臨著經濟增長有限、基礎設施建設欠缺、新增就業機會不足等挑戰,需要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尤其在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需求旺盛。這對具備技術和資金實力的中國企業來說是巨大機會。
農業合作方興未艾
非洲擁有農業用地11.7億公頃,但開發使用率不足30%,大量土地仍待開發。目前,28個非洲國家和83%人口的糧食安全仍然沒有保障。
非盟委員會副主席姆文查說,農業是非洲發展的基礎,也仍然是許多國家的支柱產業,中非在農業領域的合作對非洲國家來說意義重大。中國幫助許多非洲國家建設的農業示范中心和修建的水利設施對當地農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西非國家貝寧,中國農業技術專家支持棉花生產,幫助解決土壤肥力低下、生產成本高等難題,讓示范農場的棉花產量翻了一番以上。在莫桑比克,中國企業投資近3億美元開發水稻種植項目,引入大規模機械作業和先進種植技術,將畝產由原來的100多公斤提高到約400公斤。
截至2014年底,中國農業部已與17個非洲國家和組織簽署31份合作文件,援建了22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
南非聯合執政與傳統事務部副部長巴佩拉說,中國鼓勵企業赴非洲開展規模化農業種植、畜牧和農業加工,既能從合作中受益,又為非洲農業提高產量帶來了先進技術并增加了就業。未來,雙方還將在水產養殖、海洋捕撈等海洋經濟領域開展合作,潛力巨大。(完)(參與記者:梁尚剛 袁卿)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中非經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