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從高考報名模糊“敏感信息”說起

2015年11月26日 14:43 | 作者:劉文俊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近日,來自湖北的兩則消息,都與教育信息安全有關。

一是關于考生信息保護的。記者從襄陽市教育考試院獲悉,2016年湖北省高考有關政策做出適當調整,為保護考生信息安全,高考報名不再采集“聯系電話”“聯系人”兩個敏感信息點。(11月25日騰訊教育)

二是涉及學生被辦信用卡的。今年10月,畢業于黃岡羅田一中的小方(化名)去辦理貸款買房的手續時,因有不良信用記錄被銀行拒絕。查詢得知,在他高三那年曾辦過一張信用卡,隨后7年間的年費一直未交。恍然大悟的小方稱,自己從未知道有這張卡的存在。(11月24日《南方都市報》)

誠如相關人士所解釋,高考報名不再采集“聯系人”和“聯系電話”,將會大大減少學生及家長受騙的概率。至于高招錄取時高校如何與學生聯系的問題,其實在志愿填報階段再添加以上信息,便能大大降低學生信息被泄露或利用的潛在風險。然相比之下,湖北黃岡那名讀書時疑似“被辦信用卡”的小方,如今處理起莫名其妙留下的“不良信用記錄”,肯定得勞神費勁好一陣子了。

毋庸諱言,高考考生信息安全、學生被辦信用卡等的案例,只不過是教育信息安全的冰山一角。現實語境下,瀏覽媒體報道可知,每年都會曝光大量的這類事件。分析教育信息安全漏洞頻現的原因及后果,有的是人的問題,有的是技術問題;有的時候涉及學生的利益,有的時候則涉及教師的利益。然而,盡管信息泄露的警報早已拉響,若問各界對切實加強教育信息安全的保護有多重視、有何良策,恐怕更多的還是焦慮歸焦慮、無措歸無措。

教育信息安全的時現漏洞、不容樂觀,自然與眼下公民個人信息被無孔不入地任意盜取、大肆買賣乃至用于違法活動大有干系;當各行各業、方方面面的信息數據和資源,都能通過轉手交易、變現牟利時,點多面廣、易被惦記的教育信息,又豈能獨善其身、不受侵擾?譬如,去年底的時候,一條“130萬考研信息疑似全泄露”的驚人消息,在烏云漏洞報告平臺被爆出。預警發出后,有關官網及時修復了嚴重的安全漏洞,卻也有部分網友發出了“誰把這漏洞給爆了,我保證不打死你!”、“做假證又要找其他漏洞了”的無奈恐嚇。

一邊是緣于有隙可鉆、有利可圖,一些不法之徒便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地鋌而走險;另一邊,“互聯網+”的時代,使得個人信息在網上留下的痕跡也越來越頻、越來越多,且由于網絡應用的領域越顯寬廣,它給“盜痕者”帶去的價值也就更大,所以“用網有風險”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確鑿也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難題。這方面,各類教育機構及教職員工,尤其是涉世不深、經驗不足的高校學生,或因疏于防范,或因麻痹大意,往往容易掉入坑騙陷阱,成為教育信息安全漏洞之下的受害者。

值得警醒的是,對教育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缺乏足夠重視,還不僅僅只是學生、教師的個人利益,以及相關教育機構的良好形象受損;更遠地來看,大數據、個人征信、移動金融等日益融入公眾日常生活,假如相應的加強信息保護、懲治信息犯罪的法律法規滯后太多,其對社會穩定、甚至國家安全的巨大危害,也會日益明顯的暴露出來。

治亂當用重典。有專家稱,當前個人信息泄露的嚴重狀況已經超出我們想象。可想而知,教育信息安全也需盡快敷起一張嚴密可靠的“創可貼”。坦率地說,“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充分運用,要想使包括教育信息在內的安全保護做到“踏雪無痕”,顯然不太可能。但是,企業和個人的收集利用信息資源,哪些屬于合理范疇,哪些屬于“雷池”和“底線”,顯然需要一部“人個信息保護法”來廓清模糊、依法而行了。

警惕利益勾兌之下的教育信息安全漏洞,為之筑起周密屏障,已是當務之急,切勿拖沓輕視。(司馬童)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高考報名 “敏感信息”教育信息 安全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在线a一区视频 | 图片专区欧美日韩 |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香蕉 | 日本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