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任建宇通過司考,帶來怎樣的法治啟示?
又到一年國家司法考試“發榜”時,曾經的“話題人物”任建宇以超合格線55分的高分通過司法考試的消息,受到輿論廣泛關注。
任建宇曾是重慶彭水縣的大學生“村官”,因在網上轉發了100多條所謂“負面言論”,而被當地警方抓捕,但檢察院并不認為其涉嫌犯罪;之后他被重慶勞教委決定勞教兩年。在他被關押400多天之后,2012年11月19日,重慶市勞教委以“處理不當”為由,撤銷了對他的勞教決定,任建宇提前9個月重獲自由。
一時間,任建宇成為勞教制度的受害者代表,通過以他為典型的諸多個案,全社會也認識到了勞教制度不受法律約束、缺乏程序公正等弊端。
任建宇的無妄之災,讓全社會明白法治之寶貴,缺乏法治的保護,則人人處于公權出籠傷人的恐懼之中,而這也是人們參與法治建設的直接動因。在全社會一片“廢勞教”的呼聲中,第二年,中央宣布全面廢除勞教制度。可以說,任建宇以其切膚之痛,無形中參與了中國的法治進程。任建宇表示“即便在勞教時期,也對法治抱有樂觀的態度”,而法治也該在“積跬步以至千里”的進步中,呼應公民對法治的信仰和信心。
而這種信心,需要全社會尤其是法律人的拱衛。畢竟,法治若有不健全之處,誰都可能淪為廣義上的“受害者”。回顧中國的法治之路,在現在看來很多理所應當的法治理念,就是當年的法律人頂著壓力、篳路藍縷開拓的結果。以如今人們都耳熟能詳的“無罪推定”來說,當年就曾作為“資產階級法學概念”廣受批判,但法律人從“無罪假定”等概念的辨析出發,一步一個腳印,讓人類優秀的法治成果在中國逐漸“脫敏”,之后正式進入中國立法。
而勞教這一違反法治原則的制度設計,也在公眾的熱議建言中,從一度的“敏感”話題,變成被剜去的法治舊疾。任建宇從勞教受害者到如今通過國家司考的準法律職業人,從蒙冤者到法治建設參與者,其姿態也是助推中國法治進步的一部分。
也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執著、挑刺,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才使得中國的法治進程盈科而進,使那些曾經的禁忌詞眼進入國家法律、進入司法改革的方案:程序正義、無罪推定、依法行政、廢除勞教、法院去行政化、立案登記制……而這,也避免了更多“任建宇”的出現。
又是一年司法考試的“發榜”時節,準法律職業人們多是登車攬轡、躊躇滿志。今天法律人對法治的執著和擔當,便是明天中國法治盈科而進的平臺。任建宇從法治不彰的“冤案”當事人到如今成為一名準法律職業人,從受助者到將來的以法助人者,彰顯了某種法治的自發邏輯,也是法治的魅力所在。而法治進步,最終也要讓那些冤案當事人或法治沉疴受害者的法治信仰有安放之地。
□玉素(法律工作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任建宇 通過司考 “廢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