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拔管弒母”引熱議 掃描全球如何界定“安樂死”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近日,四川有一位老婦人遭遇車禍腦死亡,兒子不忍母親受罪,取下套在母親鼻子上的呼吸管。醫院報警警方介入,以涉嫌故意殺人對兒子實施了監視居住強制措施。
那么,在其他國家,面對已經腦死亡、救活希望為零的情況,由誰來決定放棄治療?其他國家是否接受安樂死?又如何來界定呢?
在德國,安樂死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法律對不同類型的安樂死行為,有著不同的規定,《全球華語廣播網》德國觀察員薛成俊介紹,長期以來,安樂死在德國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在法律上也存在一些空白。根據德國現行法律,對于危重病患,無論情況多么嚴重,任何第三方包括醫生和家人在內都無權決定其生死,所以一些治愈無望的絕癥患者不得不在倍受病痛的折磨中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或者是尋求所謂的幫助自行了結。考慮到現實情況以及人道主義,在德國某種形式的安樂死是允許的,比如說被動式安樂死。主動式安樂死是指如醫生或者是家人等第三方通過給病人直接進行過量藥物注射或者是喂服使其死亡,這將會以傷害致死罪受到法律的追究,并且面臨最高5年的監禁;而被動式安樂死主要是指本人因重病或者是受傷治愈無望,通過呼吸機等醫療設備來維持其生命,也就是所謂的植物人,如果之前本人有這樣的書面意愿或者是家屬能夠證明其有意愿,醫生才可以關掉呼吸機讓其死亡,否則也將會被追究刑事責任。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間接安樂死亡幫助,如在絕癥病患本人的要求下,醫生為其注射一些緩解疼痛的藥物,而這些藥物同時也會加快病患的死亡速度,減少其所受的痛苦,那么這就可以在法律上認為是藥物的副作用導致其死亡,而非醫生直接將其致死。
在澳大利亞,安樂死同樣是備受爭議。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說,在過去幾十年里,曾近出現過許多不同的關于安樂死的規定,現在,安樂死依然是非法行為。根據澳大利亞現行的法律定義,腦死亡包括腦干死亡已經取代了心跳停止或呼吸停止被認為是死亡的標志,而對于在死亡前是否要放棄治療,讓病人有尊嚴的安樂死,在澳大利亞出現過政策上的來回變化。1995年6月,澳大利亞的北領地地區議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法案,但是這個法案實施了不到9個月的時間,就被澳大利亞參議院否決,從此安樂死重新在澳大利亞成為非法手段。至今為止,澳大利亞安樂死合法化的進程仍然是困難重重,今年10月,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再次表態不支持安樂死合法化,但是一些安樂死的支持者仍然竭力呼吁政府支持安樂死,同時游走在法律的邊緣,使用各種方法間接的幫助人們進行安樂死。比如澳大利亞著名的尼奇克醫生就是一位全球聞名的安樂死支持者,在十幾年前,他就因為經常使用一些出格的手段而被媒體關注,比如2002年他發明了自殺塑料袋,并且把這種塑料袋免費分發給安樂死支持者,最終導致一位身患絕癥的病人真的使用這種塑料袋自殺身亡。在此之后他又計劃要運營一輛死亡之船,既然澳大利亞政府不允許安樂死,那么把病人送到公海上去然后再安樂死,以避開澳大利亞法律的制裁。雖然安樂死支持者總是使用各種手段來向需要安樂死的人提供信息,但是包括尼奇克醫生在內,在今年10月似乎也和澳大利亞的醫生注冊協會達成了某種妥協,根據最新的協議,這一位著名的安樂死醫生將不會直接協助他人。
日本觀察員黃學清介紹,腦死亡是否就是真正意義的死亡?這是日本社會和醫學界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日本在1997年開始實施的器官移植法中規定,醫學上判定的腦死亡就是人的死亡,明確了死亡的法律標準,日本沒有安樂死,宣布了腦死亡即是死亡,就意味著可以停止救治,一般是在家屬的同意下停止維持生命的措施,如果沒有家屬,醫院可以做出決定。腦死亡的判定需要進行兩次,在第一次判定以后需要間隔數小時以上,由不同的醫生再次進行判定。盡管有了明確的法律條文,但腦死亡是否就可以被認作是生命的終結,一直在日本社會輿論中存在爭議。在器官移植法中主要是做出了相關的器官捐獻方面的法律規定,只有死者在生前以書面形式表達捐獻意愿,家屬又沒有異議的情況下,才能夠捐獻器官。在2010年這個法律被修正為“如果死者本人生前沒有明確表示不愿意,那么家屬同意后可以捐獻死者器官”,器官移植網將從登記的患者名單中按照優先程度選出人選,如果死者的器官符合相關指標,就會移植給其他的患者。
編輯:趙彥
關鍵詞:拔管弒母 安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