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傳承或許是創新的最好方式
近日,中國戲曲學院張火丁京劇程派藝術傳承中心成立了。成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傳承中心,意味著什么?聯想起不久前她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演出的火熱勢頭,以及“張火丁現象”“張火丁模式”等提法,不少人將這個中心的關鍵詞聚焦于“張火丁”三個字。然而,僅僅將這個中心看作是傳承張火丁個人藝術的基地,未免辜負了主辦方的胸襟和張火丁的抱負。
傳承中心,核心是傳承。一直以來,有人在爭論戲曲到底是應該側重于傳承還是應該側重于發展的問題,我認為爭論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傳承與創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某種程度上是一碼事,兩者應是不可分的,不能簡單對立起來。梅蘭芳有一句話:“腔無所謂新舊,悅耳為上。”藝術的經典性并不決定于其出現的早晚。傳承或許是創新的最好方式,當把握了一件事物不褪色的靈魂之時,回首便不再是固守。
京劇流派的傳承沿襲著“口傳心授”的模式,按流派創始人創造的風格樣式臨摹。正如學書法要臨帖,學國畫要臨摹古代畫家的名作,這種“成品教學”有利于藝術風格和文化基因的傳遞。齊白石有一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言外之意,不學也是死,只學個樣子也是死。流派既要衣缽真傳,也要發展。流派傳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很像老師,能夠把老師的藝術做到神似逼真,這種演員是難能可貴的,并不丟人。不要受庸俗進化論影響,認為學得像很丟人,其實想學卻怎么也學不像才丟人。另一種則是在繼承先輩流派的同時又能夠加以發展,形成自己的風格,甚至形成自己的流派,脫穎而出。
張火丁京劇程派藝術傳承中心自然離不開張火丁本人所起的主導作用。誠然,對于年方44歲的張火丁而言,她的藝術未必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也遠沒到收山課徒的年紀,但在她藝術生命旺盛的階段,有意識規劃關于傳承的事,非常及時。1919年,15歲的程硯秋拜在梅蘭芳門下執弟子禮,那一年梅蘭芳25歲。1920年,歐陽予倩主持成立戲曲學校暨更俗劇場開幕典禮,26歲的梅蘭芳就已經派自己的徒弟程硯秋代表自己演出《貴妃醉酒》作為獻禮。裘盛戎很早就開始有傳藝的意識,從二十幾歲起就開山門收徒。梅派、裘派后來如此枝繁葉茂,不能不說跟他們早有這種往下傳承的意識有一定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研究張火丁的表演藝術,讓張火丁多帶出幾個好學生,難道為時太早嗎?
張火丁京劇程派藝術傳承中心體現了中國戲曲學院肩負起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的責任。把文化的傳承創新明確為大學的使命,是對大學職能的新認識。這個職能實現得如何,不僅決定著大學的水平與質量,也決定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意義。文化的傳承需要忠誠的堅守,守成有時候比創新更艱難。
因此,這個中心并非只是傳承張火丁。以中國戲曲學院為基地,以張火丁為帶頭人,傳承京劇程派藝術可能才是這個中心的真正定義。 (池浚)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中國戲曲學院 傳承中心 張火丁 京劇 程派 創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