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吉林四平市政協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獻計出力
融合文化發展打造旅游品牌
近年來,四平市依托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資源,以葉赫滿族民俗游為主導,創建了在全國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了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據了解,葉赫歷史悠久,是滿族重要的發祥地,其處于“山門——葉赫——二龍湖風景區”的中軸線,區域優勢明顯,是吉林省級旅游風景區。早在2007年,四平市政府就成立了“四平市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將葉赫景區建設確定為全市旅游工作的核心。2008年,經市政府批準成立了“葉赫旅游經濟區”。近幾年,四平市政府堅持項目帶動發展戰略,新建項目逐年增加。僅在2014年就累計投資1.32億元,重點打造葉赫那拉城核心景區。在此基礎上,葉赫逐步突出文化旅游特色,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協調、市場導向”的旅游發展新機制。同時,葉赫鎮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滿族風俗承載著四平文化旅游的重頭戲。圍繞打造“中國·葉赫滿族民俗旅游”品牌,相繼開展了葉赫冰雪漁獵文化節、葉赫風情美食節等活動,充分展示了葉赫豐富的冰雪漁獵文化和特色美食,并舉辦“草根夢、滿族風”四平百姓春晚活動,宣傳展示滿族歷史文化。
為進一步加強“文化旅游強市”建設,四平市政協組織開展了以葉赫為考察重點的專題調研活動。調研組發現,葉赫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如缺乏精品意識,文化品位有待提高,一些景區、景點開發的力度和深度不夠,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到位,特色不突出,文化品位不高;旅游產品功能單一,項目策劃、包裝沒有創意;沒有擺脫觀光旅游的低端化運營,旅游產業仍處于門票經濟的發展階段,旅游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不強。投融資渠道狹窄,有效吸納資金不足,發展滯后。葉赫旅游業投入渠道相對單一,投資嚴重依賴政府。由于精品景區少,對資金吸引力不夠,社會力量投資也很滯后,一些好的旅游資源至今尚未得到很好開發,沒有發揮出應有效益。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居旅相宜發展模式不健全。由于投入不足,導致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服務設施不完備、旅游接待能力不足。不能引導游客融入古鎮,深入體驗滿族文化特色,僅僅停留在觀光式的“漫游”,沒有形成“深度游”。
就如何有效利用四平市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調研組建議,要進一步理清思路,科學規劃,明確文化旅游發展目標。以葉赫景區建設為主導,重點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深入整理和挖掘薩滿文化,開發民族風情文化和名人文化,逐步實現將文化影響轉化為項目投資和經濟效益。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設計精品景區、精品線路,瞄準打造高端旅游產品,堅決杜絕“小、散、弱、差”景區景點建設;加強樹立“大旅游”觀念,串點連線,搞好聯合。四平市不僅葉赫鎮的滿族遺存完整,而且伊通縣更是保留有豐富的滿族文化資源,應將葉赫與伊通乃至周邊的同質旅游區進行充分融合,串點連線,借助我省“圍繞長白山脈滿族遺址,開拓文化旅游新航線、發展滿族文化旅游”的有力契機,推動四平文化旅游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主體,努力解決資金投入不足問題。旅游業有大投入才有大產出,政府的資金保障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積極爭取國家級項目資金,重點扶持建設高品質的景點。還要有開拓創新意識,吸引民間資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旅游業開發;加大力度,開發項目,強化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創新開發一批具有滿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原有景區景點要做好修繕翻新、“穿衣戴帽”工作。同時,加大景區公廁、停車場等必備設施的建設,積極推進“廁所革命”工程,使景區不僅風光宜人,而且環境優美。加大建設景點道路和區間道路的步伐,提高道路等級。
調研組認為,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年。“十三五”末期,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實現。伴隨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旅游消費需求的日趨旺盛,旅游業將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從而迎來戰略性、歷史性發展機遇。四平市要緊緊抓住這一黃金時期,勇打特色牌,探尋文化旅游之路,向著建設文化旅游強市的目標邁進。
編輯:薛鑫
關鍵詞:吉林四平市政協 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葉赫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