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海內外熱議“習馬會”:站在兩岸和平發展新的歷史節點上
編者按:今天下午在新加坡舉行的“習馬會”引來世界的聚焦。而對于1949年隔離66年來的兩岸領導人首次會談,海內外輿論怎么看?
看似突然,卻在醞釀兩年多后水到渠成。
對于“習馬會”(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會面),兩岸乃至世界都覺得有些意料之外。原因是“習馬會”的議題兩年前就已出現過,但因種種原因后來慢慢就不再被兩岸各界多議。然而11月3日臺灣當局突然發新聞稿宣布“習馬會”7日在新加坡舉行。消息一經公布,不僅讓臺灣“在野”的民進黨感到錯愕,甚至連國民黨內很多人士也一頭霧水,大家第一感覺是半信半疑,而世界更感到意外。
而4日,隨著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清晨宣布“習馬會”消息,并于當日下午在南京參加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期間向媒體再次就有關“習馬會”詳細情況作說明時,人們的“半信半疑”才真正被打消。
事實上,自3日臺灣當局公布這一消息起,“習馬會”作為兩岸乃至世界高度關注的話題而被熱議。和以往對兩岸關系中發生的重要新聞或事件褒貶不一的評價不同,對“習馬會”的評價,無論在兩岸還是世界范圍,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為,這是兩岸關系史上最光輝時刻,對兩岸和平發展具有里程碑作用。
島內各界反應熱烈、積極
學者張執中:“習馬會”鼓舞了兩岸關系的發展
臺灣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副教授張執中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早在鄧小平《告臺灣同胞書》就開始推動,直到習近平與馬英九任內真正辦到,顯示習近平對臺政策更務實。
他說,“習馬會”確定在新加坡,或許只有兩岸領導人握手,但這樣的“握手”,歷史已經改變,因為兩岸領導人以適當身份互訪,早在鄧小平《告臺灣同胞書》,宣布中央政府爭取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就提過,此后大陸各屆政府也都提過,但最終都無法碰面。
張執中認為,如今兩岸領導人在第三地見面,已經開創新局,鼓舞了兩岸關系發展。
他認為,兩岸從過去的政府對政府,兩岸兩會事務談判,到了陸委會主委以及國臺辦主任碰面,如今走到兩岸領導人在碰面,其意義在于,往后大陸對臺政策,會變得更寬也更有彈性。
臺協會總會長郭山輝:有助和平,促進臺商投資
大陸臺商協會總會長郭山輝表示,這次兩岸領導人會晤對維護和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有著空前影響。為66年來兩岸關系創造出最和平紅利,等于邁入全新的里程碑。“習馬會”有助兩岸和平穩定,為臺商的投資信心打了強心針。
郭山輝說,兩岸關系經歷過許多突破性的歷程,從首次“汪辜會談”到這次“習馬會”,從兩岸民間組織到兩岸領導人,多年來兩岸各領域層級交流活動,促進全方位的事務交流合作,其中商議的各項協議更是臺商的共同期待及盼望。
他認為,這次兩岸領導人的見面,對于投資保障與投資權益的維護有絕對正向的幫助,臺商都樂見兩岸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
郭山輝說,大陸“十三五”規劃與“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絕對是可以思考的投資方向,臺商要把握這難得的機遇。也唯有兩岸的和平穩定發展,兩岸才能共同攜手賺世界的錢。
花旗銀行董事長管國霖:應正向看待“習馬會”
臺灣花旗銀行董事長管國霖表示,兩岸有對談就有新的可能發展,任何事情只要有機會、有可能就都要去努力。
花旗與聯合勸募攜手走過2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100萬人,第21屆花旗聯合勸募開跑記者會日前召開,管國霖會后受訪時強調,對“習馬會”正向看待,不要排除任何可能性。
同時,他也大方公開自己想法,認為人一定要正向思考,才有往前突破、向上提升的力量,若人一直處于負面情緒中,就不可能會有更好的日子可以過。
臺灣“外貿協會”董事長梁國新:有助臺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
臺灣“外貿協會”董事長梁國新表示,“習馬會”是兩岸領導人近66年來第一次會面,直接對話有助目前兩岸各項事務協商,亦將有助于臺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
梁國新表示,兩岸經貿關系愈平順,對臺灣地區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在臺灣最大出口市場、大陸市場推動各項拓銷活動將更有幫助。他舉例說,為協助臺灣文創業者爭取“一帶一路”商機,他們首度組團參加前天在新疆登場的“2015年第三屆新疆絲綢之路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全力協助臺灣文創業者開發中亞邊境商機。
臺灣社團發聲明支持“習馬會”
臺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勞動黨主席吳榮元結合海峽評論雜志社、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及夏潮聯合會4日發表書面共同聲明,指出“習馬會”是大勢所趨,期盼兩岸領導人能秉持“兩岸一家親”的信念,真心實意地為兩岸中國人謀求永久和平與最大福祉。
書面共同聲明表示,11月7日習近平與馬英九兩人各將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在新加坡會見,這是兩岸關系發展史中的重大里程碑。從歷史來看,兩岸經過長期對峙分隔的局面,直到2008年以后在共同確認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互信基礎上,終于走向了全面和平發展的階段。
南臺灣兩岸關系協會聯合會4日發表公開聲明,支持“習馬會”,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聲明說,欣悉兩岸領導人馬英九、習近平將于7日在新加坡會面,就鞏固兩岸和平、維持臺海現狀等議題交換意見。這是兩岸關系發展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南臺灣兩岸關系協會聯合會至表認同與支持。
聲明稱,7年多來,兩岸關系有重大的改善和發展,但是目前也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南臺灣各界深表憂慮。因此,我們認為,此時此刻舉行“習馬會”,有利于繼續推進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我們期待并相信“習馬會”取得圓滿成功。
南臺灣觀光產業聯盟總召集人、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4日也公開發表聲明,對“習馬會”舉行表示,迫切需要且樂觀其成,更希望借此次會面能夠促進兩岸關系更加堅實、穩固。
該聲明稱,期望“習馬會”能落實“三中一青”的政策,期待未來大陸能更加著重與中小企業、中南部與青年的交流,并開放更多陸客來臺觀光投資并加強兩岸文化交流。
林富男表示,他代表南臺灣觀光產業聯盟28個公、協會,以及南臺灣6萬多名的觀光產業從業人員,對于即將進行的“習馬會”致上歡迎之意,而且深切期待,兩岸能夠越走越順利,越談越平和,越靠越緊實。
外國專家、學者如此評價
美臺海問題專家郝志堅(DennisHickey):沉默的多數會支持
著名臺海問題專家、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教授郝志堅表示,臺灣沉默的多數人會支持這個會見,嚴肅的民調可見臺灣絕大多數人支持兩岸關系進一步發展,擴大包含政治議題的兩岸討論。他說兩岸關系的這個突破,絕對有助于促進西太平洋的和平穩定。
郝志堅說,兩岸對話是好事。這是為什么美國政府持續穩定地鼓勵臺海兩岸增加對話和討論。這是美國的主流立場。
郝志堅說,老練的觀察家會預期,有些臺灣反對黨的成員會“咆哮”此次“習馬會”,或做出馬英九“賣臺”的荒謬論斷,但沉默的多數人會支持馬英九這個舉動。任何嚴肅而不是荒誕的民調都會顯示,絕大多數臺灣人支持兩岸關系進一步發展。當然如果讀臺灣報紙或反對黨的喉舌,人們不會相信這個說法,但多數臺灣人希望擴大兩岸討論,包括政治議題。
紐約大學終身教授熊玠:“習馬會”表明臺灣只有國民黨才會讓兩岸和平
紐約大學終身教授、馬英九的老師熊玠第一時間接受媒體的專訪表示,即將到來的“習馬會”會讓很多人的思想發生轉變。
熊玠表示,馬英九一向不敢去大陸也沒有與大陸方面進行過太多接觸,就是怕臺灣一些人以及民進黨罵他“賣臺”。但是,鑒于國民黨目前的境況,這次會面也許可以提高國民黨的聲望。
熊玠也分析認為,此次“習馬會”雙方選定在新加坡會晤,地點合適。因為如果馬英九無論以任何身份去大陸,在臺灣一些人看來難免有“朝貢”姿態,而選在新加坡舉行則沒有了那么多身份或等級的顧慮,而這也是馬英九接受此次會面的原因之一。
對于這次會面之于大陸方面的意義,熊玠表示,習近平在福建工作多年,對臺灣問題了如指掌,是處理其問題最理想的一個人選。
熊玠還稱,習近平見過馬英九以后一定會對臺灣問題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從理智的角度來講,臺灣方面非常明白,如果與大陸關系不好的話,臺灣的經濟也絕對不會好。可是因為國民黨和民進黨的爭斗以及臺灣存在的民粹主義,臺灣本土民眾在心理上會對大陸有負面的情緒。“希望這次習近平和馬英九的會面,能讓臺灣民眾的理智勝過感情,雖然不知道有多少臺灣人能就此更加理智地思考兩岸關系,但這次會面對國民黨是有所幫助的。”
俄學者:兩岸關系走向務實
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MGIMO)東方學教研室主任斯特列里佐夫(DmitriyStreltsov)與俄羅斯科學院(RussianAcademyofSciences)東方研究所東南亞、澳洲暨大洋洲研究中心主任莫夏科夫(DmitriyMosyakov)認為,“習馬會”顯示兩岸決定務實交流看待彼此關系,對雙方來說,都是往前的一大步,兩岸經濟關系緊密,雙方不會想要使兩岸關系尖銳化。
斯特列里佐夫接受俄新社訪問時表示,“習馬會”證明了兩岸決定以務實交流來對待彼此關系,目前中國大陸正處于經濟結構性改革時刻,而臺灣經濟長期不振,“習馬會”舉行對兩岸經濟發展都有好處。
另外,莫夏科夫接受俄新社訪問時也表示,“習馬會”對兩岸雙方來說,都是往前的一大步,是中國大陸政府所做的努力結果。
莫夏科夫認為,在經濟上的密切合作是雙方政治親近基礎,兩岸經濟緊密依存程度已經到了可以開始轉往關注政治關系,大規模的經濟合作使雙方正視政治關系,也應合乎兩岸經濟對話般的高度。
新加坡學者:“習馬會”決策體現兩岸領導人政治勇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李明江表示,“習馬會”是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在任領導人的首次會面,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次會面將是對過去10年來兩岸關系積極發展的總結,雖然目前發展是正面的,但未來存在變量,李明江預測:“此次會面有可能是兩岸關系發展的分水嶺。”
“雙方都表現出了互諒互讓的態度,這尤其體現在中國大陸方面。”李明江認為,過往中國大陸不接受海峽“分治”狀態,并且這一長久持續的狀態難于表述、措辭微妙,而現在,雙方則拿出相當的政治勇氣。
此外,李明江認為,中國大陸從過去不太熱心安排在任領導人會面,此次“習馬會”的孕育而生看出了重大轉變。他說,兩岸的交流從半官方的“協會”、逐步到國臺辦與陸委會建立官方協商機制,再到兩岸領導人直接會面,是質的飛躍的結果。
美、日、歐盟官方:正向、支持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與馬英九將于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晤,此次海峽兩岸領導人的會晤備受國際矚目。美國、日本、歐盟第一時間作出反應。
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茲4日就“習馬會”指出,美國希望并鼓勵兩岸對話,發展積極正面關系,也在等待屆時雙方對話內容。
羅茲指出,美國過去所做的就是鼓勵兩岸討論與對話,并承諾維持“一中政策”,美國長期維系與臺灣人民,以及和中國大陸的密切關系,這是美方所鼓勵的,也在等待屆時雙方對話內容。
日本政府發言人、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4日上午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對于區域及世界而言是極為重要的,日本至今都抱持期望兩岸當事人之間透過直接對話以和平解決問題。基于這樣的觀點,今后也會對于情況的進展持續注視。
歐盟對外事務部發言人柯契亞奇克(MajaKocijancic)4日也表示,歐盟已經注意到兩岸領導人將會面的消息。歐盟相信這是充滿希望的一步,也會持續關注事件發展。
外媒點贊“習馬會”
美國《紐約時報》稱臺灣大多數人,顯然都不愿意回到之前兩岸比如冷戰時期的敵對狀態,相信大多數人也都不愿意動搖與大陸之間的關系。“習馬會”的消息4日成為世界各國官方關注的焦點,《美國之音》援引美國國務院媒體關系辦公室主任特魯多的話說,歡迎“習馬會”,稱穩定和積極的兩岸關系,為兩岸為美國以及整個地區,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說我們鼓勵北京與臺北繼續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具有建設性的對話。
英國《金融時報》5日發表社論指出,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與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的會面是兩岸關系重大的里程碑,這項歷史性會面也再次顯示習近平讓外界出其不意的能力。
這篇以《習近平主席對臺灣的歷史性動作》(PresidentXi’shistoricgesturetoTaiwan)為題的社論指出,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上次的會面,是在1945年蔣介石與毛澤東,因此本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習馬會”,無疑是兩岸關系重大里程碑。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這項歷史性會面將是兩岸關系自1949年以來,兩岸關系的重大轉變。
《每日郵報》(DailyMail)引用法新社報道指出,2008年以來,兩岸開啟直航,雙邊貿易與觀光旅游大幅增長,雙方建立之前難以想象的聯結,“習馬會”將是兩岸前所未有的官方高層會面。
韓國《朝鮮日報》在要聞綜合版配上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的檔案照片,報道中國大陸和臺灣分隔66年首次同意召開峰會,并將7日在新加坡召開的“習馬會”形容為新國共合作。
法國《十字架日報》(LaCroix)4日報道認為,“習馬會”的畫面會是歷史性、具象征性的,文章還提到,“習馬會”將帶給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一種壓力。法國《世界報》(LeMonde)4日刊登一篇發自駐上海特派記者的簡短報道,指出,“習馬會”可能會為國民黨才剛更換的參選人朱立倫“扳回一城”。
菲律賓《世界日報》社論指出,兩岸關系在國民黨執政下逐步發展,后來進入瓶頸,此時兩岸領導人見面,有助于強化政治互信,鞏固多年來取得的成績,并為今后兩岸關系發展指明方向。
這篇題為《“習馬會”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論也提到,兩岸領導人在南海議題甚囂塵上之際會面,將對解決南海問題以及“保護老祖宗遺產”,起一定的作用。
另4家菲律賓中文報紙對“習馬會”的報道多為正面,顯示傳統僑社對此樂觀其成。
臺港澳媒體力挺“習馬會”
對于今日舉行的“習馬會”,臺灣和香港媒體連續幾日給予力挺。
臺灣《中國時報》5日發表題為《“習馬會”:和平的訊號自信的臺灣》社論,該社會指出,雖然民進黨與島內親綠團體對“習馬會”質疑不斷,但包括世界各國與國際媒體多正面看待,美國國務院也即立刻表示,歡迎兩岸這些年改善關系的舉措,并鼓勵兩岸展開建設性的對話。
該社論指出,這個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跨越一甲子、首次的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不但對兩岸關系是一項重大的歷史突破。甚至可以這么說,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本身,就是一份沒有文字、無須簽署的兩岸和平協議。是兩岸正常化、制度化交往向前邁進的一大步,也將在未來發揮固化和平的重大歷史作用。這可以說是“習馬會”最核心也最重要的意義。
臺灣《經濟日報》5日發表題為《“習馬會”兩岸和平新里程碑》的社論。該社論說,這次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有幾個重要的意義:第一,雙方都以鞏固和平維持現狀為第一要務。第二,確保兩岸官方的溝通聯系機制。第三,未來兩岸還會有很多的事務要處理,因此確保制度化協商機制會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最后,這次見面可以為未來兩岸領導人見面打下基礎,讓未來兩岸領導人見面會很自然地發生。尤其是未來兩岸的事務及協商可能會進入深水區,兩岸領導人如果可以維持見面的機會,可以化解許多溝通上的疑慮。
該社論說,無論如何,兩岸領導人見面是兩岸關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于維持兩岸未來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相信“鞏固兩岸和平、維持繁榮現狀”必將能帶給全臺灣人民最大的福祉。
臺灣《旺報》5日發表《兩岸中國人自己的命運自己擘畫》社論指出,沉寂將近一年的“習馬會”終于成局,無論其過程如何、考慮如何,“習馬會”成局本就值得兩岸中國人光榮與驕傲。在沒有外國人介入與調停的情況下,兩岸中國人自己搭起了和平與希望之橋,創造兩岸中國人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關系。
該社論指出,“習馬會”事實上是為未來的兩岸發展立下一個里程碑,換言之,是昭告天下乃至后代子孫,兩岸中國人在兩岸分隔了66年后,曾經在一個他們都同意的情境下,重新團聚,而且到達了怎樣的高度。這樣的團聚效果與高度,必然可以鞭策來茲,告訴他們“兩岸關系不能倒退”。
該社論認為,兩岸關系的穩定,不止關乎大陸的發展,更是關系到臺灣的未來生死存亡,兩岸只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臺灣《中華日報》5日發表題為《“習馬會”將為兩岸和平進程標立嶄新里程碑》的社論。該社論指出,在兩岸及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及關注下,馬英九將于七日在新加坡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舉行會談并共進晚餐。這是兩岸自1949年分治66年來,雙方領導人首度正式會談,在兩岸和平進程的豐碑下再奠立嶄新的里程碑。
香港《文匯報》11月5日刊登評論員文章《兩岸和平發展邁向新階段》,文章說,從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到國共領導人時隔66年首次會談,從兩岸“三通”夢圓再到如今馬上要舉行兩岸領導人首次會談,兩岸關系在跌宕起伏中循序漸進,正在先易后難、先經后政的和平發展之路上邁向新階段。
文章指出,近年來,兩岸同胞往來之頻繁、經濟聯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躍、共同利益之廣泛達前所未有高度,并仍以方興未艾的態勢繼續發展。民意調查顯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勢頭得到了兩岸人民的支持和贊同。
《大公報》11月5日發表社評指出,“習馬會”消息一出,海內外輿論驚喜不已,紛紛作出積極評價和美好期許。“習馬會”的重大意義以及對兩岸關系的深遠影響可見一斑。
文章說,“習馬會”得以實現,非常不易。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系實現重大轉折,兩岸經濟、文化、社會聯系達到60多年來最密切的水平,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當前兩岸關系再次處于重要節點,面臨兩條道路的選擇:一種選擇是堅持“九二共識”,繼續沿和平發展之路前行;另一種選擇是開歷史倒車,回到“臺獨”邪路,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結果。此時兩岸領導人會面,有助于維護兩岸和平發展,有助于島內民眾認真思考究竟怎樣才能維護臺海現狀,哪一種選擇真正對臺灣人民有利。
《澳門日報》11月5日也發表社論,高度評價“習馬會”成局。文章指出,大陸與臺灣隔海分治66年后,兩岸領導人將首度會面,這是兩岸關系的又一歷史性突破。1949年以來,兩岸從激烈的軍事沖突,到長期尖銳的政治對峙,歷經風雨,跌宕起伏。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才打破相互隔絕的堅冰,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逐漸開辟了兩岸溝通的新渠道。
文章說,“習馬會”不僅能將中華民族矢言終結內戰對立、直面歷史遺留問題、化解當前政治分歧的決心和智略昭告于世,更能一舉滌蕩近兩年來兩岸和平發展路線和兩岸政經互動在島內所蒙受的曲解和誣蔑;使臺灣民眾能夠跳脫島內政爭的紛擾,重新審慎思考穩定、和平、和解的兩岸關系對臺灣前途和臺灣人民的意義。(記者 高楊)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習馬會 兩岸和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