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低價藥的過山車,該由市場拉停
管死了沒積極性,放開了又容易失控,低價藥就好像坐了回冰火兩重天的過山車。今年6月1日起,國家取消部分低價藥最高零售價,初衷是提升藥企生產低價藥積極性、減輕患者使用高價藥的負擔。“松綁”五個月來,廣州市內各大醫院、社區醫院和連鎖企業的低價藥價格應聲上漲,漲價少則幾倍,多的達上百倍。醫院藥房采購人員喊“采購難”,報價貴的不敢選,便宜的又搶不到。患者也有了新煩惱,以前花50元可以買到三種藥,現在只能買兩種甚至一種了。
這件事當中,重要的是搞清楚到底出了什么問題。由行政管制向市場化轉變,一時的不適應恐怕也在預料之中,低價藥原本就是一些使用量大、利潤低的產品,生產的企業本身就不多,突然轉向自主定價后,大家都有搶購心理,市場一時周轉不過來也在所難免,但這樣的現象不可能持久。一盒原來只要3元的藥賣到40多元,這樣的暴利看起來很讓人擔心,但市場競爭的趨勢會逐漸抹平這種暴利,回歸到由成本和供需定價的理性上去。只要不是壟斷市場,價格上的一時失靈也無需過多擔心。否則,低價的時候愿意生產,搶著競標,價格高了反而囤貨居奇,這其中的道理說不通。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足夠多的市場力量參與競爭,或者說,這個市場是不是開放的和競爭性的。價格是放開了,能生產的還是原來那幾家,失去了行政力量的制約,他們不坐地起價才怪呢!利益面前,他們甚至可能故意壓低產量,造成供需失衡的假相。指責藥廠的利欲熏心不能解決問題,既然讓別人自己作主了,不可能一道行政命令又將改革縮回去。
這就需要在藥品的生產環節也實行市場化,競爭不夠充分,那能不能多給幾個生產批文?老的生產廠家沒有責任心,那能不能放幾個新的廠家進來?利潤面前,不缺理性定價的廠商,利潤面前,也不會缺了不愿意投入的資本。3元的東西賣40多元,那是削尖了腦袋也要往里鉆的誘惑,是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投資沖動,在過剩經濟的時代,怎么可能還有人無動于衷,讓一些人興風作浪?市場也不會給炒作留下太多的空間。完全市場化的手機行業、電器行業怎么就沒有這種事呢?
低價藥的問題反映出由計劃突然轉向市場時,一時的失靈現象。國家政策的初衷很好,但這樣的改革如果沒有配套措施,很容易導致市場扭曲。從藥品的生產到患者手中,流通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藥的問題也不是只在流通環節暴露出來。定價市場化了,把權利交給了市場,如果行政不能及時從別的環節退出,就容易產生真空,被不法商販鉆了空子。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低價藥 廉價藥 藥品價格 最高零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