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民建寧夏區委會主委:全面小康需提高西北地區城市化質量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決定性階段,就西北地區來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更加艱巨。科學規劃西北地區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把國家戰略和西北地區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把西北地區的發展融入到“一帶一路”戰略之中。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與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帶動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于城市群的打造和城市化質量的提高以及區域內城市間的互聯互通,這是西北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關鍵。
從《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到《201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對兩岸四地290多個城市競爭力研究顯示,綜合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都集中在珠三角、環渤海、長三角地區,中西部地區沒有一個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
從近幾年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排名以及城市對地區經濟的帶動作用來看,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三大城市群已經起到顯著的引領作用。已經形成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遼寧半島、長江中游,中原等11大城市群人口占全部城市人口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創造了國家三分之二以上的GDP,西北地區僅僅有關中城市群,甘寧青和新疆都還沒有相當的城市群,對整個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強。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需要西北地區有相對規模的城市群作為戰略支點,“十三五”規劃一定要從“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西北地區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來編制,要出臺促進西北地區城市發展的有力支持政策。首先,實施均衡發展的經濟社會戰略,推動西北地區城市化與工業化均衡發展,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均衡發展,推動城鄉均衡發展,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的均衡發展;第二,建立城鄉一體、以城主導的城市管理體制,革新公共管理理念,推進政府管理的人性化、高效化、制度化、競爭化,強化城市社區建設,強化城市危機應急機制;第三,建立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政策;第四,構建提升西北地區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長效機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土地占用機制、財政補貼機制和稅收調節機制。
提高西北地區城市競爭力需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加大對西北地區城市發展的傾斜力度。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系統的西北地區區域發展的空間布局規劃,根據資源稟賦、歷史基礎、區位條件,加大對西北地區城市發展的傾斜力度,引導人口和產業空間合理流動與均衡分布。
推進西北地區城市之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構建和完善快速、高效、便捷、廉價的城市區域交通、通訊、信息等基礎設施網絡系統,使區域內首府城市之間、中小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資源、人口和信息能夠加入到基礎設施網絡之中,參與“一帶一路”的競爭與合作。首先要加強區域內首府城市間的互聯互通,形成區域性城市群,打通首府城市和主要我國其他城市群之間的交通、信息通道。其次是推進以省會城市為中心,形成中小城市和城鎮與交通干線、交通樞紐城市的鏈接,作為帶動省區經濟發展的引擎。
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城鎮化速度是需要的,但質量更重要,城鎮化的質量決定西北地區未來經濟的高度。要打造易商、宜居城市,協同考慮人口、土地、文化、環境等多方因素的復合型指標體系構建。
關注城市發展的生態環境。霧霾和水資源成為西北地區城市宜居易商面臨的標志性難題。西北地區的城市化進程要遵循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協調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寧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建寧夏區委會主委)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民建 寧夏 全面小康 西北地區 城市化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