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讓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題:讓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新華社記者
全面小康,是人民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成果,理應由人民共享。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這一理念的提出和踐行,將使“十三五”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普惠人民群眾,而人民群眾能動性的調動也將為未來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朝著共同富裕方向前進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蓬勃發展,我們離全面小康從未如此之近。
越是臨近達成目標,越是要解決一些帶有根本性的問題。
發展為了什么?依靠什么?成果怎么分配?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發展才有了“靈魂”,才能找到“歸宿”。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了六個‘必須堅持’,擺在首位的就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央黨校教授辛鳴分析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樹立共享發展理念,使得發展的價值指向更加明確。發展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而是為了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通過共享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提出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到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再到強調人民主體地位、樹立共享發展理念,既是一脈相承,也是逐步深化。
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全面小康,不僅僅體現在統計指標和平均數上,更應當體現在每個人的現實生活中。
“現在已經有了新農合,有了養老金,感謝國家。希望全面小康的時候,能住上磚瓦房,喝上自來水。”46歲的甘肅省會寧縣罐峽村村民劉秉剛,對全面小康的期待很樸實。
劉秉剛家的兩位老人每月都有70元養老金,今年二老都生病住了院,花費的1萬多元報銷了近9000元。但全家仍住在泥土房里,用的是水窖儲存的雨水、雪水,洗完菜洗臉再用來喂豬,用到不能再用才舍得倒掉。
劉秉剛的期待,實際上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廣大農村居民希望進一步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心聲。在高樓大廈如同雨后春筍一般拔地而起的同時,不應忘記,還有很多棚戶區和泥土房;在去歐美日旅游“掃貨”的同時,不應忘記,還有很多人在為基本生計而忙碌。
五中全會公報提出,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中央強調共享發展,這是我們邊疆民族地區跟上全國發展步伐的歷史性機遇,也是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保證。”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市委書記王學豐說,把發展和共享高度統一起來,將持續提升城鄉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真正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
實現共享發展,將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豐收”:既有助于公平正義的實現,也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充沛的動力。
辛鳴分析指出,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通過共享發展,保障基本民生,保證機會公平,將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從經濟發展角度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亟待增強消費的驅動力,而共享發展將會減少人民群眾的后顧之憂,提升消費能力,讓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不僅有“需”而且可以有能力去“求”,從而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后勁。
“倒計時”任務緊迫,須集中力量重點攻堅
中國人綿亙數千年的小康夢,距離“圓夢”只有五年多一點的時間了。
從統計數據上的達標,到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兌現,要求高時間緊,全面小康進入決勝攻堅期。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轉型升級的陣痛,下行壓力較大,動力亟待增強。同時,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關系共享發展成果的社會領域,存在較多薄弱環節,面臨較大挑戰。我們既要堅定信心,又要認清形勢,增強緊迫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直言。
一方面是經濟發展面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一方面是人民群眾的需求日益多樣化,特別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不斷提高,使得全面小康要完成的任務千頭萬緒。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要有緊迫感、積極應對,更要抓住關鍵、重點攻堅。
全面小康既然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就不能有人掉隊。
7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小康最艱巨的任務,也是“共享發展”最緊迫的體現,必須重點攻堅,只爭朝夕。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中包括: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公報明確要求,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
“要實現共享發展,首先就是讓7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這樣才能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向全面小康社會。”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說。
扶貧攻堅近年來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上。而且,采用了精準扶貧、多方施策等綜合辦法,由此形成的強大合力正加快改變貧困人口命運。
“沒想過家里的老房子也能成為‘金餑餑’,一年有7000多元的租金。”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黃龍鎮大龍村貧困戶羅光斌,不久前和當地旅游風景區簽訂合同,將老房子租給景區發展鄉村旅游,夫妻倆在景區打工年收入將有4萬多元。
精準方能顯效。因為旅游的關聯,鄉村成為好地方,農民成為好職業,扶貧也找到了好方式。今年國家選取了560個貧困村正式啟動旅游扶貧試點工作,規劃到2020年發展鄉村旅游,帶動1200萬人脫貧。
“十二五”前四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年均增長18.1%,每年減少貧困人口約1300萬人。權威部門透露,正在編制的“十三五”規劃將把扶貧開發放在重要位置,謀劃了一整套制度保障。
進展鼓舞人心,未來任重道遠。剩下的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深山老林、偏遠地區,扶貧政策也存在邊際效應遞減問題。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尤其是要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充分調動各級黨委政府主動作為抓扶貧,才能真正落實共享發展理念,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收官”。
加大投入深化改革,雙管齊下增進民生福祉
讓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就要讓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就得通過改革發展普遍增進民生福祉。
“五中全會對人民怎樣共享全面小康成果,規劃了非常明確具體的路線圖。總的看,一方面是要真金白銀地加大投入和轉移支付的力度,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另一方面是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機制,織好民生‘安全網’。”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分析。
大力發展教育是機會公平的起點。五中全會公報提出,提高教育質量,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國家資助基本上能夠保障我的學習和生活需要,我會努力學習,回報社會。”湖南省寧遠縣高中二年級學生小劉,今年8月份領到2000元國家資助,欣喜萬分。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中職免費、擴大普及高中資助等體現了國家推進教育公平的努力。未來既要讓孩子們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也要為不同天性的孩子打造富有針對性的教育,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是惠及民生最直接的體現。五中全會公報要求,促進就業創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創業扶持政策;縮小收入差距,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
在杭州城西余杭區,阿里巴巴來了特別的鄰居:一群通過創業競賽脫穎而出的“80后”“90后”創業者,入駐政府為他們打造的夢想小鎮,享受場地免租、信貸風投等支持,追逐完成他們的夢想——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短短7個月,這里已集聚創業項目380多個,集聚管理資本超過300億元。
“‘雙創’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巨大潛力,打通年輕人上升的通道。同時收入分配改革會有新動作,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壯大中等收入階層,使全體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大蛋糕’。”王軍說。
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和醫藥衛生體制的完善,是人民群眾生活的基本保障。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
山東退休礦工張建強最近查出患有腎癌,在北京做了一次大手術,還要接受最少四次化療,而他每月養老金只有1000元,老伴是農民,每月養老金不到100元。好在他有職工醫保,手術費5.7萬元報銷了4.5萬元,每次化療1萬元能報8000元。他有兩個心愿:一是盡快享受到大病醫療保險,二是國家能繼續上調城鄉養老金。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到2015年底前大病保險將覆蓋我國所有城鄉居民,到2017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大病保險制度。而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將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增強資金后盾。
“讓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發展才能找準目標,才會增添動力,我們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辛鳴說。(記者劉錚、吳晶、李延霞、何雨欣、徐博、胡浩、張遙、劉懿德)(完)(更多報道,請掃描新華社攝影部所發“新華全媒頭條”二維碼,或關注微信公眾號)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全面小康 成果 人民共享